经历一年多的“逆势上涨”后,4月的煤电,无情的被戴上了“紧箍咒”。
国内方面,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牵头相继发布了《关于促进我国煤电有序发展的通知》等四份“煤电急刹车”文件;国际方面,3月24日,欧洲最大的燃煤电厂朗格尼特电厂也因过高的上网电价和碳税正式关闭,“脱煤”目标已在欧洲各国蔓延。
在此背景下,一场围绕“煤电经济性去向何处”的研究报告本周在京发布。
“煤炭价格的持续走低使各省煤电企业发电成本降低,而标杆上网电价调整幅度不足使得煤电企业获得了空前的超额利润。这样的超额利润助长了煤电企业的投资热情,也导致了地方政府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对煤电项目的过度倚重,并助长其逆势投资。在需求大幅走低和低碳转型升级的环境下,这‘一低一高’是煤电投资‘高烧不退’的主要经济动因。”
4月25日,在《中国燃煤发电项目的经济性研究》报告发布会上,该课题组牵头人、来自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袁家海教授针给出了一阵见血的解答。
双重因素致煤电逆势而上
报告分析了2015年电力行业与火(煤)电有关的现象与数据,指出其间的冲突性与不匹配着实令人费解:
首先,在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2.3%和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仅0.5%的情况下,据绿色和平组织和CoalSwarm项目的统计显示2015年新开工建设的装机仍有约7300-7900万千瓦,比往年显著增加。而2015全年各级环保部门公示的燃煤电厂项目环评审批装机容量合计高达1.69亿千瓦,其中1.59亿千瓦已经获得环评批准或拟批准,而上年同期通过环评批复的装机容量合计只有4800万千瓦,煤电投资逆势上涨态势愈发严重。
其次,火电年利用小时数仅4329小时,同比降低410小时,为1969年来的年度最低值。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第三、在需求疲软、产能过剩、运行效率持续下滑的条件下,火电——尤其是煤电行业却利用煤价与电价的不匹配实现了盈利水平的历史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