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就“甘肃风电基地停摆”进行报道后不久,4月11日,有传闻称,国家能源局已叫停了甘肃、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区)新增新能源项目建设规模,(重启之日)待弃风限电有效缓解后另行研究。
同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同意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开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方案的复函》(以下简称《复函》)。《复函》指出,试点地区要通过扩大用电需求、完善输配电价政策、促进市场化交易等方式,提高本地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复函》还要求,试点地区要妥善处理好就近消纳试点与电力外送的关系,实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管理层希望通过试点,积累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的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而现阶段,业界似乎对管理层“叫停甘肃等省(区)新增新能源项目建设规模”的消息早有准备,“3月份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6年全国风电开发建设方案的通知》中就明确了‘考虑到2015年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含兵团)等省(区)弃风限电情况,暂不安排新增项目建设规模,待上述省(区)弃风限电问题有效缓解后另行研究制定’。”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且在风电之外,往年都是2月份-3月份下发的光伏指标(管理层统筹各地的建设计划),今年也至今没有下发。
弃风、弃光局面尴尬
“据说管理层正在研究把光伏指标的下发时间调整到5月份甚至6月份,但这一计划尚未实施。”不过,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推测,“管理层延迟发放光伏指标的初衷,其一是为了观察下各地的项目排队情况,以有利于从指标安排上侧重支持光伏开发热点地区;其二是为借政策发布时点,遏制‘抢装’,避免光伏行业在下半年发生大幅的需求下滑。而并不针对‘限电’问题”。
如今,在新能源业界,人们看待“弃风限电”的态度早已从“愤怒”磨平为“无奈”。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日前发布的一组数据,反映了全国“弃风限电”的严峻程度:自2010年开始,全国平均弃风率长期高于10%,2015年这一数据攀升至15%。特别是在2015年入冬后,甘肃、宁夏、黑龙江等省区的一些风电项目的弃风率更是高达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