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推动PPP模式健康发展 亟待“去伪存真”

添加时间:2016-03-29 13:22:26 来源:赛迪智库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 号),将PPP 模式作为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重要机制,倡导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在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公益性项目中引进社会资本。然而,目前国内的PPP 模式推进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项目签约和开工情况不理想,风险和收益机制设计不合理,进而导致政府承担的风险过高,甚至有“伪PPP”项目变相发债融资。认真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对“十三五”期间化解地方债和推动公共产品供给侧改革意义重大。

一PPP 模式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PPP 项目推介规模扩张快,签约和开工率都偏低

财政部PPP 中心的统计表明,截至2016 年2 月29 日,全国各地共有7110 个PPP 推介项目,总投资约8.3 万亿元。其中,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推介或示范的项目接近2800 个,总金额约5万亿元。此外,各地还存在着大量未经财政部示范或国家发改委推介的项目,总规模超过了3 万亿元。虽然PPP 项目推介规模快速扩张,但项目落地情况却不容乐观。在签约方面,据民生证券调查,截至2015 年底,PPP 项目签约总金额约1.8 万亿元。据此测算,全国PPP 项目签约率仅两成左右。在开工方面,财政部PPP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 月末,全国PPP 实际开工项目351 个,仅占总数的5%。PPP 项目签约率和开工率呈现双低状态,部分原因是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建设的经验相对不足,每个PPP 项目都需经过大量可行性研究和前期充分论证准备。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以往存在信用透支问题,导致社会资本参与PPP有“三怕”顾虑(怕陷阱、怕违约、怕反复),所以,还需不断完善政策、金融、法律等外部环境。

(二)权责分配不合理,政府承担风险过高

从项目遴选、收费方式确定、政府补贴程度以及项目收益率测算等方面看,PPP 应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知识储备。而目前地方政府对PPP 模式认识不到位,更多的是将其简单视为一种融资工具,在操作过程中经常做出脱离实际的承诺。而且,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权责不完全匹配,并未形成风险共担和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一是政府承担风险过大。相当多的PPP 项目通过政府承诺保底等方式,提前锁定财政购买PPP 服务的形式和价格,实际是由政府单方面承担风险,社会投资人近乎零风险,无法实现风险共担。二是政府和纳税人难以享受到项目收益。潜在的收益分配方案偏向社会投资人,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建立,最终由社会投资人独享利益。

(三)“伪PPP”成最大隐忧,变相融资扩大地方债风险

当前,全国PPP 项目建设规模庞大,但在未经财政部示范和国家发改委推介的PPP 项目中,有相当多的部分并未达到财政部对PPP 模式的要求,存在“伪PPP”现象。比如,有些项目吸收社会资本的方式是银行直接借贷或政府财政补贴,缺少“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核心要素。有的基金或信托公司的投资则是“明股实贷”,要求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如3-5 年)进行项目回购,其本质是BT(build-transfer)项目,先期由社会资本垫资,期满后投资方撤资,没有实现长期的风险共担,整个项目的运营和经营风险最终完全由政府承担。可见,当前急需通过制度建设予以“去伪存真”,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伪PPP”项目的表现形式

(一)立项目标偏离公共本质

PPP 项目的首要特点是,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为根本目的,在满足公共需求的前提下,依照使用者付费原则,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工作,兼顾私人资本的盈利性。当前在PPP 项目推广的热潮中,地方政府以设立PPP项目作为直接目标,而忽略了PPP 模式服务于有效改善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成为“伪PPP”项目出现的内在动机。

一是公众利益受损。一些“伪PPP”项目引发了政府的投资冲动,缺乏相应的科学评估,如在垃圾处理、自来水和污水处理、道路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中,存在社会投资者乱收费和高收费现象,政府未能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确保公共利益优先。二是监管力度不够。为了提升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各地争相出台相关政策,强调市场机制和回报,甚至以降低公共服务标准的方式,为私人资本参与PPP提供收益空间,客观上淡化了公共服务和监管职责,造成PPP 模式下的“政府缺位”。 2014 年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就给PPP 模式的监管敲响了警钟。经调查,此次事件是由于经营公司每年投入的预算很低,技术设备未能及时更新改造,最终导致严重污染事件的发生。

(二) 私人资本界限不明

在狭义定义中,PPP 模式指的是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其根本目的在于借用私人部门的力量,发挥私人部门的管理与技术优势,帮助政府克服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提高公共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效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