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由全国人大审查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下称纲要草案)明确,十三五期间将拓展新兴产业增长空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分析认为,当下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在于,突破核心技术和有质量地推动产业化,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职责是在准入条件、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建一个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的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变阵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已达到8%左右。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昌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随着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战略新兴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但由于基数提高,增速将放缓,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一定难度,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由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类调整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生物产业倍增、空间信息智能感知、储能与分布式能源、高端材料、新能源汽车六大领域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详见图表)。
王昌林认为,选择这六大领域的考量有二:其一是处于重大技术突破的边缘,但又存在一些关键的、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有待突破;其二是带动力大,能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林程认为,选择这些领域的另一个考量是,已经产业化的有些领域,其发展质量并不理想,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新能源汽车就是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