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技术的整机商,“说了算”的业主,异军突起的第三方和来自“村里”的IT 企业,各路英雄汇集一堂,寄望在风电后市场一展宏图。但在尽享盛宴之前,他们遇到了什么?
当风电后市场规模“到2020 年达千亿”的观点常现报端时,我们不得不为此泼上一盆冷水。据《风能》多方求证,后市场所具有的规模与财富,离此数字还相当遥远。
“我们统计出质保后的市场规模比较小,截至2015 年年底大概也就84 亿元左右。”北京优利康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精家提供的数据与业内不少观点接近:“这个规模不仅包括运维,还包括技改、备件等环节。”
而根据多家企业与研究机构的统计显示,由于我国很多风电项目即将出质保,后市场将迎来持续性增长。但是由于涉及多种变量,难以精确计算,因此到2020 年,风电后市场的规模应在200 亿至400 亿之间。
虽然五年后的产业规模还不能完全确定,但其市场构成,如今便可以初见端倪:参与这个市场的主要包括整机商、业主和第三方,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其中,大多数整机商在经营主业——制造整机的同时,不断向服务延伸。同时,由于其掌握了相对核心的技术,便于开展技术改造,且在质保期当中对自产机组积累了丰富的运维经验,从而更易获得业主信赖,成为了后市场的主力,占有着70% 左右规模。除此之外,一些业主为便于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技术而组建了自己的运维团队,管理旗下风电项目。第三方企业则指除整机商和业主外的企业,但由于整机商与业主占有了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其发展空间被部分挤压。
与所谓“千亿”相比不算太可观的市场容量,已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参与者。
据一位专家介绍,目前参与后市场的企业已多达300 余家,而这些公司中很多在迅速地出现与消失。鱼龙混杂的背后,有着多种隐忧。其中,人员短缺、备件管理效率低、标准有待细化、信息不畅等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员短缺、备件管理效率低、标准有待细化、信息不畅等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目共睹的是,风电场往往地处偏远,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在那里工作的运维人员往往需要面对很多困扰。这些困扰一方面来自结婚生子、照顾父母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发展与进步的需求,使得很多运维人员仅工作2 年到3 年便离开了现场,平均工作时间仅有5 年,替换率很高。
运维人员的不稳定性,带来相当大的隐性成本,却往往被企业所忽视:合格的运维人员需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培养成才要花费相当的时间与成本,如果只工作2 年便离开岗位,将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由于人员的不稳定,经验传承便成了问题。有经验的工程师离开,往往造成人才的断代,工作效率低下,因此造成的设备、材料损失情况,如今也并不鲜见。
人才问题的日趋严重,已经逼迫强调效率的公司,采取各种方式挽留员工。
“一是给有上进心的员工上升通道,给他提升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能力的机会。二是要有一个人员关怀体系,因为在地域偏远地区工作,如果处理不好,会显得孤苦伶仃,没有安全感和亲情感,人员关怀体系能让他心里有个底,有个依靠。”对此,李精家很有心得:“还有一个是各小组带队人用什么心态与大家相处,对队伍的稳定特别重要。如果时时刻刻关心人,用心相处,稳定性就没有大的问题。”
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出质保项目不断增多,使企业除了尽量挽留现有人员,还需要不断增添新生力量。就目前而言,毕业于“211”或“985”高校的学生,在运维现场极为鲜见。更多的运维人员是由企业所培养的。例如,金风科技开办的金风大学,不但培训天源科创的运维人员,还为业主提供相关培训。优利康达则开办了一所运维学院,针对与该公司有关的业务,进行人员培养工作。
然而,由于各企业对运维人员的培养体系不尽相同,培养出的人员素质也就参差不齐,这亟需一套明确规定运维人员应具备哪些资质,还可对其进行职级划分的人才审核体系给予支撑。然而,为整个行业所通用,具有一定主导性的人才审核体系目前仍为空缺,加以替代的也还是企业自己所订立的原则。
目前的现状是,就入行资质而言,运维企业普遍会要求有电工证和登高证;就职级划分而言,主要依赖企业建立的评审体系。以优利康达的评审体系为例,该公司将运维人员分为四级,这不但需要通过相应的理论考试,也要参照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来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