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5项国家标准开始实施,这意味着政府主管部门已从硬件技术标准上规范充电设施的建设。然而,充电桩这一基础设施,仍面临相关国标缺失等难题。
“兼容性涉及到硬件和软件的问题,目前的五项国家标准只是定义了充电接口的硬件标准。”2月27日,充电设施技术标准制定的参与者之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任刘永东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他认为,在“硬件”标准出台之后,充电桩在充电协议、支付端等“软件”上仍不能兼容,在不兼容的充电协议下,电动车充电中将面临无法充电,以及一系列安全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标准制定者对“软件”标准的制定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另一方面,一批基于“兼容”的充电桩服务企业也将诞生。在充电基础设施总量供不应求的当下,充电桩“兼容”难题的解决路径被多方探索。
“软件”标准缺失
为提升充电桩的安全性和兼容性,由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用接口及通信协议5项标准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国家标准对充电桩接口的统一,让充电桩建设迎来利好。然而,在硬件设施标准统一之后,各公司投入的充电桩硬件网络离最终的“兼容”依然很远。
刘永东在由充电网科技主办的一个行业论坛上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充电所需要的标准中,包括充电基础标准、设备标准、建设运营标准,而目前后两项标准的制定仍在进行中。
“标准的制定需要充电桩制造企业、经营企业,以及整车企业等多方的参与。”刘永东表示,但是这里的“多方”却很难达成一致。
难点之一在于,充电桩企业之间复杂的竞争关系。
据了解,在提供充电服务后,充电桩经营企业被允许在收取电费的基础上每度电加收一定的充电服务费,比如在北京,这一费用是每度电不超过0.83元。这是充电桩经营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然而,这一单薄的盈利方式不仅很难满足企业的盈利,还导致了诸多问题。
“光靠充电服务费企业很难盈利。”一位充电桩经营企业的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随着充电桩经营企业的增多,不仅导致充电桩设施在热点商圈被重复建设,还导致建成电桩质量参差不齐,在此情况下,充电桩企业还不得不面临互相压低充电服务费的恶性竞争。
此外,由于充电服务费抬高了充电价格,这不仅削弱了电动车产品使用成本上的优势,还让部分车主倾向于自行充电,这进一步加剧了充电桩经营企业盈利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