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对于德国、日本制造的神化与追捧,和对“工业4.0”期冀与危机并存的复杂心态,正反映了中国经济尤其是实业经济在转型时期的困惑与迷茫,古人云:力行而后知之真,董教授这篇来源于实践观察的文章,或许能为大家认识相关问题带来裨益。为便于浏览,我们将全文分三期推出,欢迎持续关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德国以实体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一枝独秀,引发了人们对制造业地位和价值的重新思考,也为持续向服务业和虚拟经济转型的经济体带来了很多启发。2014年,德国率先提出了国家工业4.0战略,继而引发了美国制造业智能制造联盟和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积极响应。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掀起了一波热潮让很多制造型企业陷入困惑和迷茫。在这种趋势下,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和未来前途到底在哪里?它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战略地位是否发生了变化?德国的隐性冠军是否还有存在价值?德国工业4.0与中国智能制造2025会有哪些不同?
带着这些困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继成功举办美国硅谷和以色列创新创业海外学习项目后,再次为中关村企业家定制打造这期高端德国学习项目,项目旨在帮助学员全面理解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及具体实施政策,并有机会前往德国实地学习先进制造经验,了解德国工业发展环境。学习内容包括: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德国未来工业制造课程,企业参访,以及参加纽伦堡电气自动化系统及元器件展。项目学员主要由中关村企业家组成,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包括机械制造行业,生物科技行业,互联网技术行业及投资行业,其中约一半人多次参与我们组织的海外学习项目。学员希望通过此行,对上述问题和困惑寻求答案。
工业4.0为什么发生在德国?
通过上课,参观奔驰、博世、Festo、SAP、奥迪等企业,我们通过眼见为实的直接体验,深刻认识到德国作为全球信息化强国,走的是一条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德国工业4.0是一个演化的、渐进式创新过程,它不是革命。
在德国的制造企业中,工业4.0的概念实际上是在物料管理系统、ERP系统、装配和包装系统及物流系统基础上逐渐、集成整合和优化基础上,通过数据一致性、数据集成、数字建模与仿真、车间控制、生产自动化与控制、规划与预测等信息化应用渐进式发展而来。这种连接将促进端到端的信息流动和信息分享,加速对客户需求的交付速度,增强满足大规模定制的要求和生产的柔性化能力,降低供应链的协同成本,从而增强产业体系、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德国信息化战略的核心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启动在1997年,从建设网络工厂开始(工厂有IP地址),到2001年E-工业服务(在规定时间远程对设备进行维护);2009年的自组织生产(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控,由机器决定何时对设备进行服务);到2014年的工业4.0(从管理者驾驶舱、产品的虚拟设计、虚拟生产、并行混合工程,从设计、模块到车间的整体云控制平台建设),德国工业信息化经过近30年的努力和持续的渐进式创新,建立了一套不断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原理是连接,即将人-物-服务和流程不同要素进行关联协同,使得这些要素之间具有读写、信息处理、数据交换、决策优化的能力。是其工业体系从信息化、数据化、自动化到智能化发展历程的延续和渐进式创新的升级,通过上述要素的连接,持续推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将分布式的制造企业和客户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组合,增强要素之间整体协同的能力,降低企业分散式布局、客户大规模定制和快速交付所带来的管理复杂性。
对于像西门子、Festo,欧宝,博世这样的世界级企业来说,工业4.0将进一步增强德国制造业灵活性、透明度、柔性生产和快速响应能力,确保其对国际市场的出口能力和竞争力,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德国制造业最重要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