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我国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历程与技术进展

添加时间:2015-12-15 17:16:19 来源:供用电杂志

配电自动化是智能配电网的技术基础,我国配电自动化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起步阶段、反思阶段以及发展阶段。随着配电自动化技术标准的逐步完善以及相关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配电自动化的实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现场测试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系统实现模式的适应性以及系统信息集成的一致性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应对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配电网所带来的新问题与挑战成为未来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配电自动化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电力设备与系统应用技术,实现配电网正常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以及计量功能,并与配电管理工作有机融合,与用户密切互动,改善供电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使得企业管理更为高效。配电自动化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扩大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网高效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配电自动化在工业发达国家已经有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配电自动化成为各大电力公司进一步提升用户服务质量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内容,已成为电网现代化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城网、农网改造的不断深入,在供电可靠性和供用电指标已有很大提高的基础上,要继续提高供用电质量水平,提高对电力用户的服务质量,实现配电自动化是必由之路。

起步阶段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展了配电自动化的试点工作。但由于当时对配电自动化的认识不到位、配电网架和设备不完善、技术和产品不成熟、管理措施跟不上等原因,许多早期建设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通过起步阶段对配电自动化的探索,为下一步工作的健康开展打下了基础。比较有典型代表性的项目:

1996年,在上海浦东金藤工业区建成基于全电缆线络的馈线自动化系统。这是国内第一套投入实际运行的配电自动化系统。

1999年,在江苏镇江试点以架空和电缆混合线路为主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并以此为主要应用实践起草了我国第一个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

2002~2003年,世界银行贷款的配电网项目——杭州、宁波配电自动化系统和南京城区配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当时投资规模最大的配电自动化项目。

2003年,青岛配电自动化系统通过国家电力公司验收,并在青岛召开了配电自动化实用化验收现场会。

反思阶段

从2004年开始,国内许多省市电力公司和供电企业都对前一轮的配电自动化进行反思和观望,慎重地对待配电自动化工作的开展。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生技部委托上海市电力公司牵头研究适合于城市配电网自动化的建设模式,该项目于2008年通过验收;国家电网公司还委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配用电与农电研究所牵头研究适合于县城配电网自动化的建设模式。

全国电力系统管理及信息交换标准化委员会的配网工作组,积极进行IEC61968的翻译工作和相应行业标准DL/T1080《电力企业应用集成配电管理的系统接口》的制定,以规范配电自动化系统与各个系统之间的接口和信息集成。

与此同时,相关自动化企业对配电一次设备、配电自动化终端和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的制造水平也在快速提高,为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设备基础;相关研究单位与高校对配电网分析与优化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城乡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网架结构趋于合理,这为进一步发挥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技术反思阶段主要对以下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1)技术方面的问题。

1)配电网架薄弱且存在缺陷。早期配电网架十分薄弱,辐射状配电网架比较普遍,馈线分段数较少且分段不够合理,转供容量不足,这些一次网架的缺陷削弱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作用。

2)配电自动化技术与设备不成熟。早期配电自动化系统没有很好考虑配电系统自身的特点,主站系统的馈线故障处理不完备,配电终端设备经不起时间和恶劣环境的考验。

3)对工程实施难度估计不足。配电自动化系统对于设备的运行环境要求高,必须考虑雷击过电压、低温和高温工作、雨淋和潮湿、风沙、振动、电磁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施工以及运行维护规模大,涉及到的部分多,还面临通信方式多样、操作电源可靠提取等问题。

4)缺少信息集成的相关技术。配电自动化的点多量大、涉及面广,信息集成难度大,对相关系统和信息的整合和关联缺乏整体的考虑,没有统一的信息模型与交互规范。

(2)管理方面的问题。

1)对配电自动化的认识不足。表现在对配电自动化的定位不清楚,应用主体不明确,建设完的系统没有一个部门可以真正使用起来,满足不了配电生产、运行和管理的实际需要。

2)系统规划不够科学。配电自动化初期建设缺少统一细致的整体规划,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不明确,没有以实用化为导向、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建设模式,系统功能与管理模式不相适应,导致系统不能全面发挥作用。

3)系统建设不够规范。一是缺少整体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和建设及验收的标准或规范,未形成有序的建设机制,不能够有计划、分步骤地指导配电自动化建设;二是工程管理不规范,施工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后期运行、维护困难;三是系统建设延续性不够,后劲不足,不能发挥规模效益。

4)运行、维护保障不够。一是没有对应调整组织结构,管理存在脱节现象,机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保障;二是缺少配电自动化的运行维护的技术手段与运行维护的高水平技术队伍,人员保障与测试工具不到位;三是资金持续投入不够,仅仅将配电自动化工程当成试点工程、面子工程,重建设而轻维护。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