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借鉴北美经验启动页岩气地质条件评价与勘探开发先导性试验算起,中国的页岩气开发已进行了10年。10年间,“革命”和“阴谋”两种说法交替出现,第二轮招标时资本市场的狂热和中标后勘探工作的缓慢进展也让人印象深刻。眼下“十二五”即将结束,我国页岩气产业走到了哪个阶段?下一步又将行至何处?
冷落与狂热
《中国能源报》记者亲眼见证了2012年10月25日的第二轮页岩气招标盛况,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的20个区块共吸引了来自油气、电力、煤炭、投资、房地产甚至纺织等行业的83家企业。现场人头攒动,走廊里操不同方言的人对着电话焦急询问:“到底能不能拿下?多少钱合适?”
彼时正值美国页岩气革命席卷全球,低气价不但带来制造业的大发展,还让美国这个当时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逐步提高了能源自给率,改变了世界的能源甚至政治格局。2012年3月,中国首次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表明,全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万亿立方米。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进口天然气价格上扬的背景下,页岩气也为中国调整能源结构带来希望。
自页岩气概念出现以来,伴随着各路真真假假的消息,相关概念股多次大涨。但期待中的“革命”并没有如期出现,地质、地表条件复杂、存在技术瓶颈等因素给中国页岩气泼了一大盆冷水。第二轮招标结束后,虽然企业投入力量各不相同,但取得的成果很少。2014年中国页岩气产量13亿立方米,主要来自中石化涪陵区块和中石油长宁-威远区块,离《页岩气开发“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国内页岩气产量要达到65亿立方米的目标相去甚远。
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办主任涂建军整理的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陈新华在一次会议上的发言基本概括了中美页岩气开发存在的差异↓↓↓
此后,追逐热点的资本市场和媒体基本都对页岩气持观望态度。去年6月还出现了质疑国内首个商业化的涪陵页岩气田到底是天然气还是页岩气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