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在保持6.5%增速的基础上,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定的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与此同时,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3%。碳、能源、水和建设用地生产率在2014年的基础上分别提升20%、30%、35%和30%,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二氧化碳年排放和能源、水资源年消费总量分别控制在100亿吨、48亿吨标准煤和6700亿立方米以内;建设用地占用总量控制在39.72万平方公里以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地表水优于III类水质的比例和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比例分别提高到70%和60%。
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国需要完善促进绿色增长的市场价格机制、建立有利于绿色增长的金融体系、建立绿色化的财政税收体系、建立全球绿色价值链和贸易政策框架、强化环境治理对绿色增长的倒逼机制。
这是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5年年会日前向中国政府提交的我国“十三五”绿色增长路线图。
绿色增长需求紧迫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仍然需要坚持发展的总方向,但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模式,走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道路。
夏光说,绿色增长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概念、理念和方向;其次是顶层设计,描绘绿色发展的路线图;第三是将路线图转换为施工图,中央、地方和各个部门都要行动起来。
“从研究角度看,绿色增长的维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中国推动绿色增长的系统路径和路线图,其次是区域和工业领域的绿色增长策略和手段。”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总干事Yvo de Boer说。
研究报告称,中国经济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开始进入增速换挡期。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资源环境压力有所缓和,但污染物排放仍居高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环境质量改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在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在“十三五”期间面临着十分紧迫的绿色增长需求。
2010年以来,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从2010年2月的22.1%下降到2015年7月的10.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从2010年2月的26.4%下降到2015年7月的11.2%;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从2010年5月的48.4%下降到2015年7月的-8.2%。此外,我国传统手段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降低。中国2000年以来的投资率维持在65%以上,但效率一直较低,投资对GDP增速的贡献率已从2010年的54.8%下降到2014年的48.5%。重化工业近年来的销售利润率大幅下滑,行业发展需求已越过历史峰值。
报告称,经济下行趋势客观上有利于缓解环境压力。相关预测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粗钢、水泥及主要有色金属产品产量将达到峰值,传统污染物新增量将有所下降,资源消耗的增速也将下降。
然而,中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偏重、生态环境承载力严重超载、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转变,“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增长仍将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总体形势短期内仍将持续。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从1990年的9.9亿吨和22.9亿吨上升到2014年的42.6亿吨和99.3亿吨,均增长了3.3倍。2013年,中国GDP约占全球12%,但消耗了全球21.7%的能源、46.5%的钢和58%的水泥。其中,煤炭消耗量达38亿吨,相当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是排在第2位的美国煤炭消费量的3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