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对小众的薄膜光伏领域,近期吸引了包括央企在内的多家企业大手笔资金,其背后是怎样的商业逻辑?
尽管光伏行业当前的发展势如破竹,增长旺盛,但薄膜光伏市场的份额却始终较为有限。2014年,相比晶硅电池,薄膜电池不足10%的市场占有率,始终扮演的是一个配角。
然而,2015年之后,这一形势可能出现较大的改观。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业界对薄膜光伏的投资热情正在高涨。
近几个月来,就有几个大手笔的投资让人咂舌。
2015年9月1日,云南龙宫光伏集团斥资20亿元人民币,计划在云南建设薄膜组件生产厂,投产后年生产规模将达240MW。而有着央企头衔的中建材集团,在年初更是豪掷10亿美元,拟在江苏投建年生产能力高达500MW的薄膜电池生产线。此外,广西地凯、山东孚日等也都对薄膜看好,甚至煤炭巨头神华集团也在开展薄膜太阳能的研发。
当然,国内薄膜产业的投资走在最前列的还属汉能集团,尽管负面新闻缠身,但这家公司不仅在国内投资了多个研发制造基地,还陆续并购了多家海外薄膜光伏企业,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其在薄膜方面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布局。
▼看好薄膜,源于技术进步
在光伏领域,晶硅和薄膜的技术之争由来已久。在晶硅的支持者看来,该技术路线不仅技术成熟度高,而且转化效率优于后者。当前,晶硅(包括单晶和多晶)电池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地面电站,占整个光伏发电市场的九成以上,该技术的光电转化效率在18-21%之间,高于薄膜3个百分点左右。
另一方面,晶硅太阳能的主要生产原料为晶体硅,属于一般性资源,地壳中晶体硅的占比超过了27%,这为晶硅太阳能产业化发展,以及未来的大规模普及,提供了原材料的支撑
相比之下,薄膜电池的原料主要为铬、镓、铟、硒等稀有元素,可能会制约该路线的发展规模。以镓为原材料的砷化镓电池,甚至被誉为“皇帝的女儿”,价格高昂难以民用,因此主要用于不计成本的航空和军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