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步入移动、智能、物物互联新的发展阶段,互联网技术与工业领域的渗透融合,正在重塑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加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如何推动互联网技术加快向工业领域渗透融合,重塑智能、高效、绿色的现代工业体系,一方面需要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和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抓住我国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要害顺势而为。
以“互联网+”完善工业协同创新网络
互联网平台具有分布式、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这使得相关研发者、生产者和参与者能够聚集到一起,形成全球性协同共享系统,构建横向规模经济,从而形成“互联网+”的协同共享效应。
互联网的这一特性将在促进我国工业协同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据统计,我国高端科技人才的70%~80%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尚未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影响了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协同研发平台在国内外已经有诸多成功案例。如波音787飞机早已实现全球30多个国家、135个地方、180个供应商之间的协同研发和制造;国内企业海尔、小米等依托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平台与全球顶级研发机构、高校和创新团队合作,大大提高了新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我国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协同和共享的功能,大力支持发展新型开放式研发组织模式,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工业创新体系。
一是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中,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充分整合各行业领域的创新和数据资源,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整合汇集,积极推动协同式创新。
二是引导和支持专业化创新协作服务平台发展,依托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重点支持一批集研发、设计、技术咨询、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标准化等服务内容于一体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合作与共享。
三是大力发展众包、众创、众设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等发展,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
四是完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网络,弥补小微企业在技术积累、创新资源及能力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