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股权激励如何走出“激励陷阱”——记上海电力设计院改革历程

添加时间:2015-10-12 13:38:31 来源:中国上海政府网

从年亏损近500万元,到如今年营收超10亿元,盈利1.6亿元。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现在成了国内电力设计行业的明星。

是什么点燃了这家企业的“小宇宙”?答案是: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并不新鲜,不少公司都在做,但搞不好可能会起反作用。”公司总经理余寅说,企业曾走过一段股权激励的弯路,钝化的制度让公司陷入“大锅饭”式的“激励陷阱”。

怎样的股权激励才能成为“积极因子”?设计院用“变”阐述。

固化的全员持股导致“大锅饭危机”

2001年,在全国勘测设计企业第一轮改革改制浪潮中,上海电力设计院率先开启股份制改革,改制成立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改制前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设计院业务承接基本采取“等、靠、要”的方式,发展完全依赖上级公司,实行的是“大锅饭式”的薪酬机制,企业年利润为负496万元。

“当时股权激励还比较时髦,特别是全员持股更是少有。”余寅说。改制后公司股权结构为上海市电力公司持股50%、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职工持股会持股40%、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0%。其中,全体职工根据工龄、职务、职称确定出资认购额度。

全员持股这一大胆做法,加之改制后实行管理岗位全部竞聘上岗,按能力和劳动贡献进行内部薪酬制度改革,企业活力被迅速激发,公司开始扭亏为盈。

但与此同时,一个让管理层没想到的“后遗症”出现了。持股激励了员工积极性,但由于固定股份,出现不少员工少干活也可通过分红拿到比过去还多的收入,使上进心更强的员工积极性受挫。“懒散拖拉的情况开始显现,布置下去的任务不是推脱,就说手上项目没干完,总之有许多理由等着你。”余寅回想当时情况说,“激励机制出现瓶颈,‘大锅饭’重现”。

再不及时扭转局面,改制成果将付之东流。

按岗持股、岗变股变股权与分红不完全挂钩

怎样的改革,才能既体现效率也能兼顾公平?

2007年,经过职工持股会与董事会讨论,公司决定结合每年评聘的技术岗位制度,实行“按岗持股、岗变股变”。比如,首席设计师持股比例与公司高管相同,特级设计师持股比例与公司中层干部相同,并且首次将公司评选的技术骨干持股比例提高为与中层干部相同。公司党委书记何晖表示,那次改革导向明确,就是要向生产一线倾斜。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