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没有技术核心 环保产业只是工程和设备公司

添加时间:2015-09-06 15:24:27 来源: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一些地方政府做环保满足于形象工程或是投资需求;而由于环境成本的外部化,很多污染企业只是为了应对检查或是摘帽子。这两类客户都不会对环保项目的技术性能、性价比进行认真地追究。这样的甲方严重影响了乙方即产业对技术的态度。

只看指标不看效果,一个领域就选一到两个污染物进行点源控制,导致对环保技术的需求呈现零散化、碎片化,长期只在单点上做文章,而没有对集成技术提出需求,这也使得环保科技在这方面欠缺更多。

生活污水处理、脱硫、脱硝……在业已开展的污染治理工作中,引进、消化、吸收的技术路径一再上演,在此基础上相关细分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面对中国复杂的环境形势、复合的环境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老路未必能走得通,眼下,土壤、地下水修复重金属污染治理,PM2.5等治理任务,急需经济适用且复合系统的技术。

国内的环保科技具备接受挑战的能力了吗?答案并不乐观。环境科技的人员、经费长期集中在科研院所,其对产业技术提升的贡献却并不显著;产学研结合缺乏更多成功案例,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限。一个本该是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头羊”多是资本实力雄厚,在技术开发创新上缺少“底气”,真正的技术型企业匮乏。在治理市场全线打开,技术需求求贤若渴的情况下,如何蓄积原创科研能力,真正让产业回归技术理性,是眼下急需解决的障碍。

为何技术创新没市场?

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缺乏对环境效果的真正关注,环境保护对技术的需求呈现零散化、碎片化,长期只在单点上做文章,而没有对集成技术提出需求

环保产业原本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在美国等环保产业发达的国家,企业主体是大批的专业技术公司,持久稳健地发展;而相关技术的进步也主要由企业推动。反观国内环保产业,这两个特征都还不具备:行业领头羊多是资金实力雄厚而无显著技术优势,而除了少数环保企业坚持技术研发外,大多数缺乏技术内核。“中国还没有支持产生上述专业技术公司的沃土。”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在日前召开的第七届环境技术论坛上表示。

对这一现状,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称其为环保产业的技术空心化。”如果没有独特的技术内核,环保产业的面目非常模糊,有些环保企业实际上只是工程和设备公司。”

技术为何没能成为我国环保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对此,包括傅涛、王世汶在内的诸多业内人士都表示,作为典型的需求型产业,“用户”行为和偏好将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环保产业本质是为各级政府服务,产业对技术、资本、服务的诉求是和各级政府的需求捆绑在一起的。”傅涛说。

环保产业主要有两类客户,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在他看来,这两类客户长期处于非理性状态。“一些地方政府做环保满足于形象工程或是投资需求;而由于环境成本的外部化,很多污染企业只是为了应对检查或是摘帽子。”傅涛说,这两类客户都不会对环保项目的技术性能、性价比进行认真地追究。这样的甲方严重影响了乙方即产业对技术的态度。

傅涛同时指出,尽管现在的环境监管已经有了一定深度和力度,但截至目前,最严格的总量控制政策也只针对几项污染物削减指标而不是环境效果。“事实上,指标达标不一定带来环境的改善。”

而只看指标不看效果,一个领域就选一到两个污染物进行点源控制,导致对环保技术的需求呈现零散化、碎片化,长期只在单点上做文章,而没有对集成技术提出需求,这也使得环保科技在这方面欠缺更多。

“学院派”能靠得住吗?

传统的科技创新体系对环保产业的贡献有限,从技术到产业化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环节,但现在很多研发只满足于走前一两步

“七五”以来,国家层面就开始安排大量专项资金投入环保科技领域。从几百万元到“十一五”的50亿元拨款,再到“十二五”预计接近百亿的规模,不可谓不重视。在全国范围内,环境科技领域的科研院所林立,仅水领域的科研人员就以万计。但本国科技创新对环保产业的贡献至今仍乏善可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