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网站披露的信息显示,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格盟)有限公司介休2×35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新建项目、晋能集团有限公司孝义2×35万千瓦低热值煤热电新建项目通过核准。
这是本年度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第6次核准低热值煤发电项目。记者经过计算得知,今年其核准的19个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640万千瓦,总投资达762.84亿元。
有迹象表明,山西的低热值煤发电产业从今年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期。这将有利于提升低热值煤利用水平,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而其所带来的如可能会加剧煤电产能过剩等问题,亦不容忽视。
低热值煤发电项目今年集中上马
所谓低热值煤,是指在原煤的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煤泥和中煤等劣质燃料。虽然它们不乏利用价值,但在过去得不到有效利用,大多被抛弃,并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我省历史堆存的煤矸石总量超过10亿吨,每年的增量至少超过5000万吨。”来自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的信息显示,堆放煤矸石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会改变原有土地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生态系统,而其最佳利用途径即为发电。
据了解,山西发展低热值煤发电的时间虽早,但因缺乏政策支持,到2012年装机规模仅为485万千瓦,低热值煤年利用量只有2000万吨左右。
这一问题在2013年出现转折。
当年6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同意委托山西省核准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的函》。山西由此得到“十二五”期间1920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的建设指标,并可以自主审批。
随后,指标引起各大发电企业争抢。
记者在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网站查询发现,首批上报的项目多达71个,总装机容量逾5000万千瓦。而反差较大的是,当年通过核准的项目仅有3个,分别为长治欣隆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文水国金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汾阳国峰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90万千瓦。
或许是跟低热值煤发电准入条件提高有关,2014年山西没有核准相关项目。这种“遇冷”的局面,在2015年来了个大反转。
今年1月,同煤集团塔山2×66万千 瓦坑口电厂二期扩建项目通过核准;5月,临县霍州煤电2×35万千瓦等4个项目通过核准;6月,5个项目通过核准;7月,6个项目通过核准;8月,又有3个项目通过核准。
至此,据记者计算,山西自主核准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共计22个,总装机容量达1830万千瓦,占国家能源局下放指标的95%,总投资达825.0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