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是给蓄电池等设备补充电量的过程。其原理是让直流电从放电相反的方向通过,以使蓄电池中活性物质恢复作用。现在,又有了引申义比如学习,工作等。那么目前我国充电行业的市场现状如何呢?
“站在风口上的孤独。”这是今年3月,“电桩”创始人兼CEO先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的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句话。
彼时,受政府政策推动,整个新能源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加速前进,二级市场上,新能源板块的走势正如日中天,而各路社会资本也正纷纷涌入这个行业。是什么让他说出这样的话?
“这个行业到现在依然是外热内冷。”4个多月后,先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如是表示。
外热很容易理解,一组简单的数据即可印证。据工信部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7.85万辆,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市场消费方面,新能源的市场接受度也在逐步提升,以北京为例,经历了此前多次的弃号,6月26日北京的汽车牌照发放中,新能源汽车终于“翻牌”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参与新能源小客车指标申请的有6454人,约有12%的申请人未获得新能源购车指标。
至于何为内冷,先越只用了“这个行业其实资本并没有真正开始布局”作为答案一句话带过。
去年以来,汽车这个传统的行业似乎一下子成为资本追逐的新宠,从互联网汽车到新能源再到后市场,众多的风投都在虎视眈眈寻觅机会。但是,从资本输入上看,后市场特别是二手车以及汽车维修似乎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融资在这一行业并不鲜见,而不少项目在短短一两年间已经进入至D轮融资。但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新兴的充电桩行业,除部分上市公司概念被爆炒股价出现多日涨停外,其余获得风投或者拿到融资的企业却是寥寥无几。
盈利之困
“资本之所以并不会特别青睐这个行业,原因有三个——没有盈利模式、没有想象空间、没有退出机制。”先越毫不讳言,“既然是投资,投资人首先关注的肯定就是盈利或者盈利的节点,而现在整个行业真的都没有清晰的模式。靠充电服务费肯定不行,而其他的各种模式还在辩证之中。”
外来资本不愿意进入,一些从二级市场上获利的上市公司其实也并没有大举地来推动充电桩的落地,以至于造成上述“外热内冷”的状况,“呼声很高,但真正动手做事的不多”。
之所以如此,在他看来,这个行业远比想象的困难。“充电从根本上来看也是一个O2O项目,但其中的复杂程度不仅超过汽车后市场的O2O,甚至超过整车制造。”
“行业标准缺乏,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不同的资源掌握在不同的部门手中,所以要落地一个充电桩,就需要和政府、物业、电力等多个部门进行协调,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先越告诉记者。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有很多投资方找到过我们,国内无数资本,我们都‘聊’过一遍。”先越向记者透露,“投资人都很谨慎,对我们来说,非常的谨慎。”
投资人的谨慎,关注的不外是投资回报的问题。曾有充电行业人士王刚(化名)告诉记者,所有的投资方在介入这个行业时,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一年准备布多少个桩,什么时候能够盈利。”
对绝大多数充电行业的创业公司来说,这几乎都是一个不能回答的问题。“很多人希望我能给他们讲一个好听的故事,但抱歉,我做不到。”聚电网CEO贾雪峰曾如是对记者表示。
而先越的谨慎,则有点让人难以理解。“如果有资本愿意提供支持,为什么不呢?”对于记者的这个问题,这位年轻的80后解释道,“电桩并不想单纯地去找一个资本投资方,说白了,这个行业并不差钱,但我们希望能有人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资源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