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能宝的C 能否撬动光伏的B?
添加时间:2015-06-23 15:40:12
来源:新能在线
一开始听到绿能宝及其模式的时候,我是拒绝的:人总是对不了解的事物保持怀疑与疏离。让普通市民投资他们不甚了解的光伏产品与不感兴趣的生产资料——电,真是“想得美”。但是转念一想,要为体量庞大、工业色彩浓厚的光伏产业撬开民用市场,还有比彭小峰更好的点子吗?
近几年,中国光伏走了一条出口转内销的路子。外国人收紧钱袋后,中国光伏企业转战国内,为寻找一片屋顶可谓走遍了大好河山,访遍了千家万户。与大型地面电站相比,分布式的推广并不容易,需要解决巨额的投资能否到位、业主的资质是否优良、收益的获取有无保障、潜在的风险如何规避等问题。这些都是普通个人无法参与,也无力解决的。因而大部分的生意,依然还是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B2B的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
然而整齐、大片的厂房屋顶总归有限,光伏企业终究需要面对百姓住房房顶。就目前而言,企业们是想拒绝的:这些屋顶不仅体量偏小,材质、朝向上也是参差不齐。不过这些尚不是最大的难处,公众对于产业的陌生,居住方式的特殊国情,才是阻碍光伏入户的大因素。
说到光伏的民用推广,有人会举出硅谷天才、特斯拉老板埃隆˙穆斯克创办的SolarCity。不错,SolarCity的业务,就是帮助用户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发出的电既可供自家使用,多余的也可以卖给当地电力供电商。成立七年,SolarCity已获得超过16万用户量,在美国家用太阳能市场占据约39%的份额。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人住独栋小楼,那说的都是美国的事儿。回到太平洋的西岸,就完全另一番景象:最富的与最穷(农民)的住平房。一个不差那点钱(电费补贴),一个就差那点钱(几万块的家用发电设备)。真正有环保意识与省钱需求的,是城市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可他们偏偏都住在最不适合光伏发电的高层楼房里,着实有心无力,不,有心无地儿。
怎么破?绿能宝的有趣之处便来了。当所有人都卡在光伏+互联网(即互联网只是为光伏企业服务的营销手段)的主从定位上拔不出来时,彭小峰颠了个个:互联网+光伏呗。既然人与电池板的直接接触不好做,那就让互联网(成为对接供需的中介与金融操作的平台,以个人用户而不是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把购买行为变为投资行为。既满足了前者的经济理性(灵活安全、收益理想),又解决了行业建设最大的融资问题。真正体现了“互联网+”的精髓之一:让一种不可能的联系,成为可能。
当然,就绿能宝目前的模式与发展阶段来说,依然存在难疑:快速灵活的转让交易能否长久得到保证,项目总体出现风险时是否可控等等。作为一个对政策有着严重依赖的新兴行业,几次“双反”过后,光伏再出现怎样的波动,相信人们都已经不足为奇。因而绿能宝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成败,而在于在行业整体转向的交替之际,率先给出了一条尚且清晰的突破路径。此外,从更高的一层意义上说,把民间资金从已然混沌的股市、楼市,引导向新兴战略性产业,无疑有益于“中国制造2025”、振兴实业等国家政策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