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5年,对于我国环保行业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政策法规频出、执法日趋严格等等都彰显了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决心。环保部更是将2015年定为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元年。这一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也进入修订审批程序。环保法规密集出台表明了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前所未有的决心。
严苛的环境保护法规接踵而至,对于石化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特别是一些已经习惯了粗放式生产、环保意识不强的中小企业,能否扛得住环保重典的压力,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
石化行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这个产业诞生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更舒适。100多年过去了,化学工业“初心未改”,依然坚守着让生活更美好的初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一边享受着现代化学工业带给我们的好处,一边又在承受着化学品生产、使用和消费过程中衍生的环境污染,谈“化”色变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回避,在6˙5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石化行业又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寻求一个趋利避害的解决之道刻不容缓。
有专家断言,“十三五”期间,除去技术和市场因素,仅仅是环保带来的影响就将颠覆我国石化行业原有的发展模式,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不治理、不升级,就是死路一条!”
南化公司“碧水蓝天”项目将于二○一五年全部完成,其中包括VOC治理和在线监测。图为该公司废水处理装置工人正在现场取样。 (朱华南 摄)
依法治污刻不容缓
近些年,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呈加速恶化之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形势十分严峻,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与石化产业有关的环境问题不仅是产业经济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以对二甲苯(PX)为代表的石化项目屡屡受阻,百姓心中“恐化”的阴影挥之不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减少污染、保护好环境已经成为现阶段石化产业升级转型的第一要务。
“我们目前面临的恐怕是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环境挑战。”新上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经这样描述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目前,中国的排污强度已经超过历史上最高的两个国家——德国和日本,是他们的2~3倍。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陈吉宁给出的答案就是,用“硬措施来应对硬挑战”。今年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这柄剑能否真正锋利起来,而不是停留在政策层面的“纸老虎”,关键还在于执行和落实。环保部把今年定为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年,将组织开展全面的环保大检查,对于违法的特别是未批先建的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我们要让企业懂得守法不是高要求,是底线。”陈吉宁如是表示。
“我们看到,除了‘史上最严环保法’外,近些年我国出台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就多达30多部,相关行政法规90多部,特别是近两年的‘大气十条’、‘水十条’更是在法规层面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南、路线图以及时间表,而这些法规无一不与石油和化工息息相关。化工生产过程由于原材料种类多、反应步骤长、副反应多等问题,造成‘三废’处理难度大、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多,尤其在高含盐废水、难降解废水、危险废物、VOC、恶臭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也发生过多次社会反响强烈的环境污染事件,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我国政府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大势所趋。毫无疑问,石化行业将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和制度约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安全环保部环保处处长庄相宁向中国化工报记者表示。
以“水十条”为例,这个法规就明确提出,要狠抓工业污染防治,2016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同时专项整治十大重点行业,其中与石化有关的就包括了焦化、氮肥、原料药制造、农药,要求2017年底前,氮肥行业尿素生产完成工艺冷凝液水解解析技术改造,制药(抗生素、维生素)行业实施绿色酶法生产技术改造。与此同时,“水十条”还提出,鼓励石油石化、化工等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促进再生水利用。到2020年,石油石化、化工、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
由此可见,重典加铁拳之下,那些不合规、不守法的企业将被断了生路,而那些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石化企业又是如何看待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的呢?江苏梅兰化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作为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法的重大意义,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环保法规的实施和落地更多的还是依靠行政手段,短期内效果明显,但从长远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有关人士表示,重视市场机制作用就是要推进环境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实际上,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污染成本的外部化,过去企业在资源消耗和“三废”排放上,没有成本或者成本很低,排污的后果是社会来承担的,企业自然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去做环保。而环境经济政策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运用新的市场规则,影响排污者的经济利益,引导企业将污染成本内化,形成一种内在约束力量,来调动和激发排污者治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而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来实现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目标。
事实上,环保做得好的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也证明,市场机制的作用十分明显,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国际上通行的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环境部的国家,目前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去年9月丹麦环境大臣克尔斯滕˙布罗斯博访华期间就曾表示,中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在丹麦同样曾出现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丹麦的经济增长率很高,曾经达到17%,同时环境污染也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痛定思痛,丹麦选择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就是让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脱钩,根据丹麦政府发布的最新政策,计划到2050年完全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丹麦还充分利用环境经济政策,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目前丹麦的水价、能源价格都很高,企业对此也有抱怨,但这在也迫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毫无疑问,高效率也赋予了企业更强的竞争力。
记者从环保部政策法规司了解到,目前围绕环境经济政策,环保部正在协同相关部委和有关的部门积极推进完善税费、价格、金融、贸易4个领域的环保政策,建立和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生态补偿2项机制,目的是彻底改变资源低价、环境廉价的现状,用市场手段来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过去曾有一种说法叫“不惜一切代价做环保”。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大多缺乏实操性也是不可持续的。而新的政策导向是“让做环保的人有钱可赚。”刚刚出台“水十条”的亮点之一,就是强调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开放市场,推动PPP、第三方治理、政府采购服务、排污权交易等环保市场的形成,从而提高治理效率。据有关咨询机构的测算,在未来5年内,与“水十条”相关投资规模将达2万亿元。仅在水环境治理上,化工行业中那些有产品优势的膜企业以及率先在废水处理上有技术储备的染料、农药和化肥企业分将最先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