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制造2025》发布,制定了我国“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图为AP1000核岛主设备蒸汽发生器。
在电力装备方面,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水平,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发展。对于高端装备,则要求组织实施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到2020年在这些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核电装备赫然在列。
5月21~22日,第十一届中国核能国际大会在京举办,众多专家探讨了核电设备国产化、快推应用、核电设备安全、核燃料处理等技术和设备问题。自从我国核电重启以来,利好消息接二连三,设备市场近期行情更是不断高涨。
核电设备年均投资或达500亿
“2015年是核电重启的关键之年,预计还将有4到6台机组得到核准,有4到6台投入运行,到年底,全国运行核电机组总装机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届时,我国的核电规模将在全球排名第四,核电总发电量将超过日本。”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玉明在第十一届中国核能国际大会上表示,未来我国核电产业将迎来大发展,根据核电发展规划,2020年之前,我国至少还要新建35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平均每年开工5至6台,每年新增投资要1000亿元左右,其中核电装备约占500亿元。未来5年,我国核电投资总额将达500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在运、在建、拟建的核电机组共52台,其中已投入运行23台,总装机规模为2140万千瓦,在建27台,总装机量2900万千瓦,已经核准的还有两台。我国核电机组分布在8个省区、13个核电基地。
核电重启,让我国设备市场快速升温,而国产化率的提高,又促使我国核电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在徐玉明看来,未来核电技术自主化是我国核电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一环,以“华龙一号”、CAP1400、AP1000为代表的三代核电技术将成为我国未来核电规模化发展的主流。
据悉,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装备产能,每年可以生产10台套以上成套核电主设备。设备国产化也取得重大进展,二代改进型及“华龙一号”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5%,“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后设备国产化率不低于95%,CAP1400国产化率预计将超过80%,AP1000国产化率目标是80%。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上海、四川、黑龙江三大核电设备制造基地,建成上海、广州、河北出海口重型装备的制造基地,涌现出以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一重、二重为主的核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我国已基本具备每年生产6~8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
角逐万亿海外核电市场
随着我国核电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设备国产化率的提高,在“走出去”战略宏图中,巨大的海外核电设备市场开始浮现。据世界核能协会估算,2015~2030年间海外新建核电站在160座左右,新增投资将达15000亿美元,设备市场前景诱人。
“一带一路”的实施,也给我国核电设备企业带来了绝佳的机遇。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有核电国家19个,计划发展核电的国家25个,规划核电机组现在有140台左右,总投资规模超过1.2万亿美元。
核电作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张新名片,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三代核电技术,在建的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具有四代核电的安全特征,我国核电技术研发、设备制造、设计建设等能力快速提升,国产核电设备和自主研发的技术在世界上逐渐开始显露出一定的优势,走出去步伐加快。例如,“华龙一号”出口阿根廷、巴基斯坦,上海电气制造的核岛主设备———蒸汽发生器进入南非核电市场。近日,中核集团与巴西国家电力公司共同签署了 《关于在巴西进行全面核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华龙一号’在安全上满足国家最新安全标准要求,在技术上兼具先进性和成熟性,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和完成国内专利申请392项、国外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60多项,在经济上具有比较优势,出口造价仅为同类机组的60%左右,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商业市场竞争的实力。”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俞培根说。
中国广核集团技术总监唐文忠认为,核电走出去,已经不存在任何技术障碍,但这不仅仅是推进单个项目,而是要带动整个核电装备制造产业“走出去”。
在市场商机面前,自然也面临着挑战。“我国在核电设计、建造、运行等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在核安全各领域的基础科研与核电先进国家仍有差距。无论是美国的AP1000,还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及CAP1400技术,都缺乏商运的经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所长王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