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迎来发展好时机
添加时间:2015-01-15 13:29:19
来源:中国电力报
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目标为:到201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2009年的70%降到63%,天然气以及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从2009年的3.9%、8.3%提升至8.3%、11.6%。然而,2013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比重偏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仅为9.8%。为此,在去年11月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要求“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时”。对比“十二五”规划“生物质能1300万千瓦时”的目标,新的目标已经翻了一番。面对一系列的利好政策,生物质能企业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对此,中国化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利好政策助推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1月19日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为确保这一目标得以实现,《行动计划》还部署了积极发展交通燃油替代,加强先进生物质能技术攻关和示范,重点发展新一代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以及微藻制油等一系列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同时,《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动城乡用能方式变革”也对我国能源革命及农村城镇化的能源供给提供了指导性方案。
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6月13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
此外,2013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三条基本原则:第一,要以人为核心,注重质量的城镇化;第二,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还要保障粮食安全。第三,集约、低碳、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业界专家普遍认为,上述三项原则也为生物质能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认为,第一点原则中的均等公共服务包含能源消费均等服务,特别是燃气、供暖;第二条原则得靠给农民提供支柱型产业和就业机会来实现新型城镇化;而第三条原则中的“低碳”意味着不能够依靠高碳的化石能源来搞城镇化,和谐相处就意味着要保留农村的田园风光。
“城镇化的主体是发展中小城镇,所以城镇里的产业、工作岗位,发展绿色城镇化及农民城镇化后能源需求剧增等问题急待解决。”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春元认为,由于生物质能产业植根于“三农”和围绕中小城镇,其可以为中小城镇发展提供工作岗位和绿色能源,能够有效缓解城镇化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压力。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研究员秦世平表示,城镇化将推进土地流转,促进中国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解决生物质利用产业的原料的机械化、规模化收集的问题。可以预见,生物质能利用产业原料收集的效率将会提高,原料收集成本将会降低,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将得到提升。
除了能源革命以及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技术变革也为生物质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继以成型燃料供热/发电和一代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发展的一次浪潮,当今世界生物质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中发生两件事具有开创意义。石春元表示,国内即将迎来以BTL(生物质制油)、二代乙醇和BNG(生物质天然气)等先进生物燃料大规模开发的二次浪潮。在BTL热化学平台上气化-合成技术的突破,不仅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也可以对木质素实现高端化利用。在生物平台上BNG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使生物质能源更具科学和实践意义上的魅力。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技术革命和原料革命。
同时,发改委2014年11月26日专门发布了一个《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为生物质能的发展提供了融资支持。指导意见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风光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和背压式热电联产机组,进入清洁高效煤电项目建设、燃煤电厂节能减排升级改造领域。
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中国工程院的咨询报告显示,我国不含太阳能的本土清洁能源,近中期可年收集作能源用的资源量相当于21.5亿吨标煤,即可占2013年能源消费总量的40%,如果再加上太阳能,则可以占到半壁河山。国内各类清洁能源的资源量及占比排序分别为:生物质(11.71亿吨标煤,占比54.5%)、水电(5.84亿吨标煤,占比27.2%)、风电(3.35亿吨标煤,占比15.5%)以及核电(0.58亿吨标煤,占比2.7%)。其中,生物质资源量是水电的2倍和风电的3.5倍。2013年我国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的实际产能分别折合为5191.5万吨标煤、4722.1万吨标煤和4117.5万吨标煤,生物质能源处在首位。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朱明表示,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国内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秸秆和农产品等可加工剩余物折合约4.3亿吨标准煤/年。2013年,国内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850万千瓦,年发电量370亿千瓦时;生物燃料乙醇产量200万吨/年,生物柴油50万吨/年;生物质成型燃料利用量约800万吨/年;包括沼气在内的生物质燃气利用量约160亿立方米/年,生物质能利用总量约3500万吨/年标准煤。
据了解,《生物质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生物质能年利用量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780亿千瓦时,生物质年供气22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1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500万吨。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我国生物质能储量丰富,且生物质能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应用市场仍有待进一步拓展。
数据显示,2013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7.6亿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能利用占0.53%。2013年生物质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0.80%。我国每年可以能源化利用的生物质资源总量4亿吨,如果全部利用,约占2013年能源消费量的10.6%。
秦世平认为,从能源结构角度看,尽管生物质能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比例有限,但这并不妨碍中国生物质能产业成为“下一个巨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生物质产业不仅需要发展,而且必将优先发展。
国外经验值得借鉴
相对于国内的刚刚起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生物质能在国外正有序发展,已趋成熟。
据记者了解,2005~2011年是美国生物液体燃料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燃料生产国。2012年美国取消了玉米燃料乙醇的税收补贴,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滞缓下来。目前,美国生物乙醇约占汽油消耗总量的10%,生物柴油约占车用柴油消耗总量的1.5%。此外,美国对生物柴油也采取高补贴政策,其将成为生物燃料的主要增长点。
“美国生物质能源市场化利用率较高与美国丰富的作物资源紧密相关。”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清洁交通项目主管康利平表示,目前美国利用的生物质资源主要来自农林生物质资源,而且美国规划增加利用的部分主要来自能源作物和农林废弃物。此外,美国生物质能源利用的发展与整个国家大的政策框架设计密不可分。在美国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中确定了生物液体燃料对交通燃料的补充替代,要求化石燃料供应商每年达到一定比例的生物燃料混配。
资料显示,目前生物质能源占美国能源消耗总量的5.4%,比风能、水能以及太阳能的利用率都要高。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未来这一比例将增加到2040年的7.1%,其中液体燃料的份额也将由目前的1%增加到2%。
与美国相比,欧盟生物质能产业起步早,发展迅猛。据2012年11月欧洲生物质能源协会(AEBIOM)发布的《2012欧洲生物能源展望》显示,2010年欧盟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1.52亿吨石油当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12.4%。其中生物质能源消费总量达1.18亿吨石油当量,约占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的77.6%,占欧盟所有能源消费总量的8%。从2008~2010年,欧盟木质生物质产量增长了20.5%。在供暖行业,生物质能供暖占可再生能源供暖的93%,满足了欧洲总体供暖能源需求的12.9%。在电力行业,生物质能发电占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的16.85%,欧洲63.59%的热电联产由生物质能提供。在交通行业,2010年欧洲交通行业消耗的生物燃料达1320万吨石油当量,约占交通行业消耗燃料总量的3.63%。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驻华代表处副首席代表穆思文表示,德国在沼气生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原料基于农业废弃物、能源作物、生物垃圾。2012年德国23.6%的电力消耗来源于可再生能源,约31%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来自生物质,2/3以上的生物质电力来自沼气/生物甲烷。到2013年沼气发电厂建成7750个左右,发电装机容量3450兆瓦左右。
“2012年丹麦生物质能利用量为1600万吨标煤,占丹麦能源消费总量的32.4%;2013年中国生物质能利用量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0.53%,但利用总量达2000万吨标准煤。”秦世平表示,我国生物质能资源量约为2亿吨标准煤,未来市场空间较大。
多元发展格局显现
秦世平表示,目前国内生物质发电一枝独秀的现状必将改变,并最终形成生物质热电联产、成型燃料、生物质燃气、液体燃料多元化发展的局面。生物质能源将进一步融入化石能源体系,而化石能源体系为生物质能提供服务和保障,也必将由“恩赐”变为和“责任”。
对于生物质能未来的发展方向,石元春认为,在政府意愿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未来行业将沿着五大系列发展。
第一,生物质发电已具基础,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013年全国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200余项,并网容量7790兆瓦,上网电量356亿千瓦时,约当于三峡电站1/3的发电量,计划2015年底发展到780亿千瓦时。目前,国内生物质发电消耗的生物质原料已经达到了7000万~8000万吨的规模。为了避免和其他的生物质品种的原料争夺,未来生物质发电的重点不在扩大规模,而在通过与成型燃料多联产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成型燃料市场有望井喷式发展。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2017年底,京津冀和山东将减少煤炭消费量8300万吨。为保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行动方案》还提出了“煤改气”方案。我国天然气储量有限,2010年产量948亿立方米,2015年计划1565亿立方米,新增617亿立方米,而仅京、津、冀、鲁需要替代燃煤量折合天然气就需要1000亿立方米。
据了解,未来国内“煤改气”计划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煤改成型燃料”来完成。目前,国内每年有秸秆和林业剩余物8.2亿吨。到2015年成型燃料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到2020年将达到5000万吨,同时有52万台中小燃煤锅炉需要7.2亿吨标煤替代,所以有很大的替代市场。
第三,生物燃气商业化生产已趋成熟。
生物天然气在欧洲得到了迅速发展,2011年欧盟27个国家已有12400个大型沼气生产厂,年产量相当于100多亿立方米生物天然气,计划2020年要达到459亿立方米。其中,德国的大型沼气和生物天然气工程已由2000年的850个增长到2009年的4780个。2006年瑞典生产的车用生物天然气为2500万立方米,超过了化石天然气消费量(2000万立方米)。
与国外相比,我国生物天然气资源丰富,商业化发展趋于成熟。近年来,广西、北京、山东、海南等地已开始有日产1万立方米以上的商业化BNG生产销售。未来只要政策与资金到位,就将有望迎来发展良机。
第四,燃料乙醇瞄准秸秆多联产。
2002年中国以陈化粮为原料发展燃料乙醇,2006年即以年产152万吨而位居世界第三。但是由于粮食市场的变化,政府停批粮食乙醇,鼓励发展非粮乙醇,积极推进纤维素乙醇均未果。年产150多万吨的燃料乙醇纪录从2006年一直保持至今。
世界上久攻纤维素乙醇不克,但是预计3~5年这一困难即将得到突破。随着国外技术不断成熟,不少国内企业可开始着手用酶法水解五碳糖与六碳糖联产沼气、肥料,木质素加工建材或发电等商业化经营。目前,我国仍然有1亿余吨的秸秆被露天焚烧,而多联产将使单一产品的加工成本不断降低,用秸秆多联产生产纤维素乙醇,联产沼气、建材、成型燃料、肥料等产品的工艺路线将得以大力推广。
第五,生物燃油将朝向气化—合成方向发展。
按照现在的技术水平,约占生物质组分1/3的木质素只能以燃烧或热解的办法用于能源。未来,气化—合成技术则能将木质生物质原料高效转化为高品质的生物柴油、轻质油以及航空煤油。这项项技术革命带来的生物质原料革命,有可能使中国近亿公顷边际性土地成为广袤的生物质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