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将迎来新时期。
10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为社会有效投资拓展更大空间。
会议指出,创新投融资机制,在更多领域向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敞开大门,投资者在平等竞争中获取合理收益,有利于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潜力,改善当前投资动力不足的状况,稳定有效投资。
该会提出,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电、核电、网络建设运营、枢纽机场、干线机场等项目建设,民间资本甚至可参与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
会议要求,要大力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使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相辅相成。优化政府投资方向,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优先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
创新信贷服务,支持开展排污权、收费权等担保贷款业务,探索利用工程供水、供热、发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预期收益质押贷款。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韩伟指出,其实污水厂领域早已使用这种模式,企业在建设污水处理厂时,就可以拿经营权去贷款。“现在全面推开这个模式,将有利于吸引民资投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污水处理厂投资目前一般采取的是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意为建设-经营-转让),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一定时间的经营权后,再移交给政府。
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会长刘慧勇指出,像收费权可以拿去抵押贷款,将对民资投资这些项目领域产生大的吸引力。
国务院部署创新投融资工作
10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创新投融资机制,在更多领域向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敞开大门,与其他简政放权措施形成组合拳,以改革举措打破不合理的垄断和市场壁垒。
这包括,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电、核电等项目,建设跨区输电通道、区域主干电网、分布式电源并网等工程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
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引入民间战略投资者,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宽带接入网络建设运营,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等国家民用空间设施建设,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
加快实施引进民间资本的铁路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港口、内河航运设施及枢纽机场、干线机场等建设,投资城镇供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可交由社会资本运营管理。
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投资生态建设项目。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运营农业、水利工程,与国有、集体投资享有同等政策待遇。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
同时还要落实支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对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和文化设施等加大投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上述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有所扩大,比如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提出,鼓励民资参股建设煤运通道、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或参股形式参与水电站、火电站建设,参股建设核电站等。
但是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等国家民用空间设施建设,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等,还属于新的内容。
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阚凯力认为,鼓励民资进入各个垄断领域很不错,下一步需要加快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