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能源夺回23亿煤炭资产矿权 背后存利益博弈
添加时间:2014-09-17 15:06:1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三年前,一场起于青海省木里矿区的资源整合令大有能源(600403.SH)所拥有的聚乎更露天煤矿首采区(下称“聚乎更煤矿”)的采矿权被无偿转让给了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青海国投”)。
因聚乎更煤矿采矿权被收回而未能及时披露,大有能源还曾于去年10月份遭证监会调查。此后经过一系列协商和谈判,在该煤矿采矿权被转让一年零九个月后,大有能源终于看到了拿回采矿权的“曙光”。
大有能源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一年多来,该公司一直积极与各方沟通,河南省政府有关部门也与青海省政府有关部门、青海省木里煤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木里煤业”)等协调,为拿回聚乎更煤矿的采矿权努力。
9月16日,大有能源宣布,经木里煤业与天峻义海能源煤炭经营有限公司(下称“天峻义海”)友好协商签订转让协议,将聚乎更采矿权的资源及权益转给天峻义海。其还表示,后续工作会继续推进,公司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一个煤矿的采矿权为何要在两家公司之间转来转去,这恐怕还得从青海省三年前发起的煤炭资源整合说起。
2011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青海省木里矿区总体规划的批复》(下称《批复》)。同年4月,青海省正式启动实施《木里煤田矿区总体规划》,并成立木里煤田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矿区整顿工作拉开序幕。
根据《批复》和“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的产业政策要求,青海省政府批准组建了木里煤业,其作为青海国投下属全资子公司成为木里煤田唯一的整合主体。
木里煤业对当时10家勘探开发企业实施矿业权整合,进行整体管理。按照青海省政府制定的整合方案,木里煤田矿区各企业将采矿、探矿权证以“零价款”转入木里煤业,由木里煤业统一安排申报办理采矿证,实现“一个开发主体”的要求。2011年上半年,木里煤业以零价格连续完成6笔木里煤田探矿权与采矿权受让。
但在2012年11月,大有能源实施定向增发,聚乎更煤矿以评估价23.58亿元包含在天峻义海100%股权中被其收购。
虽然,聚乎更煤矿在2012年底才被收购,但依然难以逃脱被“整合”的命运。2013年1月,天峻义海根据青海省煤炭资源整合政策,将所持聚乎更煤矿的采矿权以零价格转让给木里煤业,采矿许可证也随之变更至木里煤业。
即便聚乎更煤矿一直在天峻义海管控下正常生产,经营权和收益权也没有受到影响,不过根据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要求,煤矿生产需要“六证”齐全,其中又以采矿权证最为重要,因此大有能源这项价值超过23亿元的资产一直存在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法律瑕疵。
而且在去年7月份,天峻义海的营业执照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就已相继到期,大有能源向青海省有关部门申请延期,皆因无采矿许可证而未获受理。
背后利益博弈
去年9月,木里煤业承诺在矿区整合及证照管理理顺之前,委托天峻义海继续生产、经营聚乎更煤矿并享有生产经营收益,但要等到资源整合关系理顺之后,才能再确认大有能源对煤矿的权益。
不过,由于天峻义海面临营业执照、安全许可证到期以及采矿权缺失的风险,大有能源不得不加快夺回聚乎更煤矿的步伐。
其实,在采矿权转让出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大有能源早就多次与青海国投方面协商,后来这一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两家国企之间的较量,而是成为需要两省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协调的事情。
作为大有能源的直接控股股东,义煤集团也一直参与协调。义煤集团一位人士就曾向记者透露,从去年开始就在做工作,河南省相关政府部门和义煤集团、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领导已去过青海省多次,后来这件事企业层面决定不了,已经上升到两省政府层面的沟通了。
其间,大有能源也一直在半年报、年报中表示,正在积极与公司的直接控股股东义煤集团、间接控股股东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以及河南省政府有关部门配合,协调青海省政府有关部门和木里煤业,争取尽早为天峻义海办理合法的采矿权证。
然而,在煤矿采矿权迟迟不能收回背后,恐怕还是各方利益的博弈。木里煤田矿区是青海省目前唯一的一个焦煤资源富集地,总体规划范围内现有资源储量35.4亿吨,炼焦用煤占到90%以上,矿区划分为8个井区6个勘查区,建设规模810万吨。
大有能源旗下的聚乎更煤矿矿区面积为1.6745平方公里;核定生产规模为120万吨/年;有效期限自2011年12月27日至2014年10月27日。
经营该煤矿的天峻义海公司注册资本1.1亿元,经营范围为原煤洗选加工及销售等。截至2014年6月末,该公司总资产46.76亿元,净资产43.59亿元。2014年上半年,由于天峻义海的生产量和销售量大幅下降,公司的营业收入仅为3.75亿元,净利润也下降到3251.45 万元。但在2013年全年,天峻义海实现营业收入17.3亿元,净利润则达到5.65亿元。
一位煤炭行业分析人士介绍,青海的煤田很不错,有的煤免洗就可以用,聚乎更煤矿的煤质优良,灰分硫分都比较低,是炼焦最好的煤炭之一,发往全国各地的炼焦企业,这一块“肥肉”,谁都不愿意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