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这是英国经济周刊《经济学家》1999年时对华为的评价。
华为,如今已经是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骄傲。华为成立至今,似乎就是在印证这句话。华为与中兴,中国通信行业的双雄,已经在世界上成为中国企业的名片,其国际化之路也成为所有中国企业的榜样。
今天的华为、中兴,已经拿下了除美国之外几乎所有的全球市场,唯独在美国市场屡屡受阻,被美国以“安全”名义拒之门外。然而,华为和中兴都有着不服输的韧劲,都有很大的野心,要的就是征服美国人,同时也把美国市场当作一块试金石,磨炼自身的实力。
虽然,华为、中兴征战国际市场十数年,但美国等重要市场仍然是其“国际化之痛”。随着上半年中兴在亚、非洲市场收入的下滑,预示华为、中兴国际征途已到非常关头。
而与此同时,华为和中兴还要面临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目前华为和中兴在手机终端方面,还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对手。攘外的同时,还要安内,华兴与中兴的国际化之征途充满着考验。
突破欧洲,登顶通信行业
1999年10月,四年一度的日内瓦国际通信展在此举行。当时代周报记者走在日内瓦国际机场通道的时候,迎面而来的是华为巨大的灯箱广告。可以说,这一意外的发现让当时正饱受时差折磨的国内记者们非常震撼,也有一丝自豪感萦绕在胸。这其实是华为第二次参展日内瓦电信展,华为参加的国际性电信展会多不胜数,从巴西、莫斯科到泰国,90%的情况下,华为都是那些展会上出现的唯一一家中国企业。
华为的国际化始于1996年,那时刚成立不久、还非常弱小的华为就已经把国际化作为自己的目标。格局决定未来,华为总裁任正非当年的国际化视野,最终让华为登顶全球通信制造业第一。
中兴国际化,比华为晚两年,从2001年开始。中兴的国际化用简单的三句话总结就是:“先终端后系统”,“先边缘后核心”,“先农村后城市”。十多年时间,贯彻这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其实也颇为艰辛。曾经,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在接受采访中表示,突破发达国家市场是一项长期策略。
而时至今日,其实无论是华为还是中兴,都不仅突破了亚、非、拉洲,更在欧洲这样的通信技术发源地的核心之地开花结果。从1999年开始,经过5年的开拓与努力、数以亿元计的资金的投入之后,华为终于在2004年12月8日迎来了转机。这一天的荷兰海牙,任正非和荷兰Telfort公司CEO Stegge共同签署了超过2亿欧元的WCDMA合同。任正非笑了,笑了之后的任正非更像一个憨厚的农民。
第二天,在请华为员工吃饭时,平时滴酒不沾的任正非却罕见地举起了酒杯。这是华为在欧洲市场的重大突破,也是华为撞开欧洲3G大门的开始。
与此同时,8月28日,中兴通讯官网公告,中兴通讯获得跨国运营商Cosmote在罗马尼亚的无线项目合同,将在罗马尼亚南部为Cosmote完成现有2G/3G网络的改造并新建LTE网络,预计建设基站量超过3000个。德国电信(DT)间接持有Cosmote股权的40%,而后者总部位于希腊,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跨国运营商。
中标Cosmote的LTE合同正是因为中兴在2010年承建了罗马尼亚Cosmote的UMTS项目并受到好评。从中兴通讯的中报来看,该公司在亚洲、非洲的收入出现暂时性下滑,但随着海外战略的推进,在这些优势区域有望重回增长轨道。
中兴通讯在欧洲重点市场的突破将开辟国内市场之外的“另一战场”,为后续增长打下基础。
今天的华为、中兴,已经拿下了除美国之外几乎所有的全球市场。华为在2006-2009年对欧洲市场的突破,更是让华为在发达国家市场站稳脚跟。与此同时,中兴也抓住了欧洲几个系统建设的时间窗,比如2009-2010年2G替换时间窗,其2G/3G/4G整网替换方案得以规模突破。2009-2011年的欧洲有线宽带部署时间窗,此后利用欧洲经济低迷和智能手机盛行的双重刺激,中兴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在欧洲获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