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能源峰会开幕式暨第三届中国能源经济论坛上,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表示,世界上没有一个标准的能源管理模式或者电力体制模式,各国都是根据各自的发展阶段和国情以及不同的自然禀赋来设计不同的能源、电力管理模式,中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他说
长期以来,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能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产品,无论是生产、运输、价格还是项目的审批,都赋予了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煤炭等能源都会分配运输指标,我们这些过来人也都耳熟能详。所以,在一段时间里,能源的商品属性往往被弱化了。
改革开放以来,能源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定价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管理能源产品的各个专业部门比如石油部、煤炭部、电力部统统取消了。电价的定价模式也变为各地区设定标杆电价,煤炭价格已经完全市场化,取消了煤炭订货会的形式,发电领域也已经打破了垄断,实现了多家竞争供电的局面。但是,改革无止境,尽管与二三十年前的计划经济或者与十年前相比较,能源市场化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但是,能源领域仍然存在不少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做法。
能源定价模式和补贴模式需要改变
改革需要深化,但现在能源价格的定价模式仍然偏重于政府的价格部门决定。前几年,煤价涨了,国家怕通货膨胀,不让电涨价,电企意见很大。现在煤价跌得很厉害,电企有很好的盈利,煤企又有意见了。煤电矛盾始终存在,因为我们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煤炭价格现在基本市场化了,但电价还没有,国家还要给电定价。所以,煤价放开而电价管住的不完全市场机制是煤电矛盾的重要成因。
此外,大家对于风电、光伏发电的定价补贴模式也一直存在着争议,这种模式缺乏鼓励技术进步的市场竞争,将蛋糕大小固化,不利于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也使得国家的补贴难以为继。其实,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燃料成本为零,但发电成本比燃煤发电还要高,原因主要是在财务费用和设备折旧上,因此,应该对症下药,探索新能源的价格和补贴模式。
近日,在李克强总理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董明珠和刘永行的发言都谈到了他们不需要政府补贴,要的是公平竞争。他们的发言值得深思。我个人是赞成政府补贴的,但应该研究在哪些环节上进行扶持,更应该倾听企业的心声。新一届政府强调简政放权,社会呼声也很高,能源局已经取消了五万千瓦以上风电、光伏发电需要国家能源局审批或者备案的做法,但是,保留了给各省分配年度建设规模,理由是受可再生能源补贴规模的限制,所以不能放开。最近,我到新疆哈密考察,那里的风电、太阳能发电势头很好,哈密有个太阳能工业园,民营和国有的企业都有,一共装机60万千瓦的太阳能,有21个业主,其中还有香港同胞。但地方政府报怨国家分配给他们的建设规模指标只剩下两万千瓦,而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指标不够分,大家都争着要,还想多干点儿,但是没有指标了,这就制约了新能源的发展。
要杜绝脱离实际的空谈
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衡量一个改革方案正确与否的标准应该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别的国家怎么做不是我们衡量改革正确与否的标准,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个标准的能源管理模式或者电力体制模式,各国都是根据各自的发展阶段和国情以及不同的自然禀赋来设计不同的能源、电力管理模式,中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
有的人习惯把西方的模式作为模板与中国进行比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总量大、国土面积辽阔,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中国必须摸索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发展阶段的能源电力体制,不能照搬照抄其它国家的做法。另外,改革应该允许摸着石头过河,看准的就改,一时看不准的,允许再看看,改革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闭幕讲话中肯定了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办法。他还说,我们改革不是为了迎合西方某些人的观点。改革停滞不前是没有出路的,全盘否定过去能源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言论也有失偏颇,不符合实际。否则就无法解释我们过去30多年,特别是近十年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就无法解释能源发展和取得的成就。中国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发展之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能源改革也要重在实践,杜绝脱离实际的空谈,更不要人云亦云,所以,我们不仅要听取各种专家的意见,也要特别注意倾听企业和处于实际工作中的一线人员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