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企业参与、“封闭运行”后顺利完成履约的上海碳市场终于要引入机构投资者了。
据获悉,本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发布《机构投资者开户指南》,正式向机构投资者开放。
“投资人进入交易市场是一般规律,但引入机构投资者要有明确目标、风险控制以及分析过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健说,“在这个新兴的政策性市场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步骤。”
相比国内其他6个碳交易试点城市,上海碳市是此前唯一一个不对社会投资者开放的市场。在上一履约年中,总计153万吨的交易全部来自控排企业。
“交易所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一是服务政府的减排目标,二是服务企业的减排成本。”林健说。目前,已有全国前五位的证券公司、银行、大型制造业企业等“大鳄”意欲加入上海碳市,而林健的目标,是真正拉动这些投资人服务企业减排、推动碳减排产业的发展。
投资人应促进碳减排成为独立产业
问:上海在这个时间点上引入机构投资者,有哪些考虑?
林健: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向投资者开放有三个原因:第一,首先要想清楚,投资者进来到底干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潜在风险是什么,采取哪些措施加以规范。从开市到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
第二,这个时间点也是上海第一个履约期完成的时段。事实上,在第一个履约期之前,我们并没有市场模拟运行的阶段,所以,第一履约期同时承担了模拟与实际操作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可对投资人的介入带来好处,毕竟投资人的引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标还是减排,只有在减排过程中产生需求,市场活跃度才有价值可言。
第三,上海通过这段时间积累了一定程度的成熟投资人。成熟的投资人应该具有强大的金融资金背景,而这些人的介入对未来产业发展是有利的。投资人进入之后,会起到资金池的作用,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问:那么现在你们对投资人的定位是什么?
林健:我非常希望碳减排成为一个行业,并且这个行业能够从制造业里面脱出来,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制造业因减排带来的成本风险,碳市场的设计才能完成目标。
否则我总是担心,由于我们创造了一个碳交易市场,会给制造业带来沉重负担。所以,如果投资人的介入能为减排带来融资渠道和效益渠道,就能形成一个减排行业,如果这个行业与制造业是有区别的,那才可以说是政府制定政策的成功。
如果直接给制造业分配一个减排任务,让他付出高昂的代价来完成,所有的矛盾就都会指向政府。澳大利亚碳税的取消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给它的定义是减排失败,原因是所有的减排矛盾都变成了一种社会与政府的博弈。所以,中国有这么庞大的制造业,又有这么庞大的减排要求,我希望减排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而投资人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优质碳资产管理公司应聚集投资人
问:投资人的作用具体要以怎样的形式发挥?
林健:目前的操作倾向于直接炒作碳分配指标,但我感觉这样很难与减排成本以及减排技术改造挂钩。其实这和减排企业的策略设计有关,如果企业能够把碳指标托管出去,比如让一个独立主体管理或者运作他们的碳指标,就会对吸引资金、投入技改带来好处。
有人认为碳交易的原动力来自减排成本,要澄清的是,真正的动力是减排成本差,要注意到最后一个“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