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完成2013年碳排放配额履约。连续两次推迟履约期后,114家纳入企业中4家企业未履约,履约率达96.5%。
同时,7月25日也是天津2013年碳配额(TJEA13)的最后交易日和最后交收日。从2013年12月26日正式上市到7月25日最后交收,天津2013年碳配额累计成交105.7万吨,其中协议交易82万吨,占总成交量的77%。
价格方面,6月10日进入履约期来,价格一路下跌,7月24日达到历史最低值17元/吨,这也是国内碳市场最低价。
比较五个完成履约的试点市场,天津是交易量最少、价格最低的市场。
对此,天津科技大学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振清表示,天津纳入企业中大部分是国企和央企,他们受政策和管理层的影响,态度趋于保守,参与碳市场积极性不高。
“全国都是这种情况。很多人对碳市场不了解,只能采取风险规避的策略。”孙振清说。
而价格走低则与履约约束力不强有关。“履不履约都没有一个强制性的约束。从市场价格的信号来说,这不能引导企业积极履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价格往下走。”孙振清说。
首次履约期结束后,天津将可能会做出一些政策和配额指标方面的调整。孙振清透露,天津正在准备起草更加完善的管理办法,具体包括提升管理办法的级别、增加相关的约束性规定、整合政策和节能减排资金、调整交易品种等等。另外,由于环境治理压力的加大,天津将减少2014年碳排放配额,特别是高污染的钢铁行业。
天津发改委表示,政府正在研究情况,届时将统一向外公布有关信息。
交易量上升价格走低
天津碳交易市场出现了一些特征,即履约期交易量占总成交量59.3%,7月24日现国内碳市最低价17元/吨。
6月10日至7月25日是天津履约期。根据此前天津发改委发布的《天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下称“管理暂行办法”),纳入企业应在5月31日前完成履约。之后,天津两次推迟履约期,最终在7月25日完成履约。
“碳核查需要很长的时间。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企业进行充分沟通,我们就把企业履约的时间往后推了。”孙振清解释。
5月21日,天津发改委下发《关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纳入企业2013年度碳排放核查工作的通知》,表示拟于6月20日完成核查工作,并于6月10日启动履约程序。如此,天津试点内核查与履约的时间节点出现了部分重叠。
“3月份企业才把碳排放数据收集齐。之后,政府举行招标,引入核查机构。确定核查机构后,核证本身还需要两个月。”孙振清说。
除此之外,由于初始配额是采用基准线法发放的,核证之后,有些企业需要调整并补发配额,这也需要时间。所以,最终天津于6月20日才完成核查工作。
记者对一家天津电力热力企业的采访证实了孙振清的说法。“我们获得的初始配额是根据行业平均值给出,不符合行业发展实际状况,因此我们向天津市发改委提出申报调整配额。调整之后,配额就没问题了。”这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称。
推迟履约期,在碳市场上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履约期交易量上涨。不到两个月的履约期间,天津碳市共成交894.240吨,占2013年总成交量的59.3%。
然而,交易量上涨的同时,价格却下降了。进入七月份以来,天津碳市价格持续下跌,7月25日平均价为19元/吨,较履约期第一天的29.37元/吨下降了35.3%。特别是7月24日,平均价仅17元/吨,是目前国内碳市场最低价。
“价格本身和约束有很大关系。”孙振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