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几乎所有已建、在建的天然气发电机均来自跨国巨头,美国GE、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已经垄断中国市场。更为严重的是,对于跨国巨头的技术和设备垄断,中国目前尚无良策,垄断将长期持续。
专家指出,垄断的后果必然是支付高昂代价,这一代价不仅仅由中国的电厂承担,亦将通过电费由全民负担。为此,国产天然气发电设备亟待突围。
“三座大山”压顶
尽管当前中国仅有不足5000万千瓦的天然气发电机组,但随着环境压力的渐增,以及国家政策对清洁能源的倾斜,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天然气发电装机规模将达到1亿千瓦。
中国天然气发电市场蛋糕巨大,对设备制造商的吸引力也可见一斑。但对发电运营商而言,前景却没那么好。华电集团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抱怨说,华电当前拥有728万千瓦的天然气发电装机,但2013年仅有6亿元利润,比上一年的12亿元整整下降了一半。而如果同样规模的燃煤机组,按照2013年的煤炭价格,它贡献的利润应该在35亿元左右。
事实上,华电集团的状况只是中国天然气发电现状的缩影。包括五大发电、中海油等在内的国内主要天然气发电企业,去年该板块的利润均出现了大幅下滑。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记者,制约天然气发电的因素是多重的,但气源、气价和发电设备三个因素,是当前横亘在天然气发电面前的三道高墙。
气源是解决天然气发电的原料问题,没有足够的气源,天然气发电根本无从谈起。2013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达530亿立方米,增长了25%。价格是影响天然气发电经济性的决定性因素,相比于燃煤、风电的上网电价,天然气发电几乎不具备竞争力,且天然气价格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而燃气轮机等发电设备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天然气发电的发展。
跨国巨头垄断市场
国家能源局2014年初发布的《燃气发电安全监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燃气发电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导致进口设备价格昂贵,整体上影响了发电价格。国内制造企业虽然能够制造、组装燃气发电机组,但在整机设计、热部件材料制造以及冷却和隔热涂层等关键技术尚未实现实质性突破,燃机燃烧器、透平叶片等热部件仍完全依靠进口。
而进口燃气发电设备的检修费用常常令中国电厂谈虎色变。
据记者了解,自从上海漕泾天然气发电厂建成后,仅2009年-2011年间,漕泾电厂就为检修维护花费了惊人的3.83亿元,超过其总投资的13%。
由上海电力牵头筹建的漕泾电厂使用天然气发电,为上海化工园区提供电力并供热,该电厂采购了2台美国GE生产的300兆瓦燃气发电机,但由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重要的检修环节仍严重依赖GE,而不得不为此支付高昂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