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浦发银行投行部副总经理贾红睿
6月19日,重庆碳排放交易试点正式启动,至此全国已有7个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伴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起步发展,以及与金融产品的嫁接,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快其他新能源项目的建设。
日前,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主办的内部研讨会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15日交易商协会累计支持绿色能源、公共交通、环保技术等超700家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近万亿。与会专家指出,依托碳收益票据产品的创新,以银行间市场债券产品正向撬动国内碳交易市场的纵深发展,为未来以金融市场手段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推广深意。
今年5月,浦发银行主承销的10亿元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下称“碳收益债券”)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利率5.65%。其中,碳债券结构中包含的碳收益分享机制、跨市场要素属性、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组合定价模式等对于有关部门的注册工作也是尝新与突破。
作为国内首单与节能减排紧密相关的债券,其通过设计固定利率挂钩碳收益作为浮动利率的交易结构,填补了国内与碳市场相关的直接融资产品的空白。
Q:以浦发银行为例,国内发行的碳收益债券主要是何种结构?投资人在市场上对此类产品的反映如何?
A:5月12日,浦发银行和国开行两家对中广核发行碳收益债券做了探索。假设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价格上涨或下跌,价格低到一定程度,给投资人保底5BP的浮动部分,如果价格往上涨,投资人也会获得相应的收益,最高拿到20BP。此单债券发行的时候,市场价格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投资人确实看到它的价值,这是两个市场的联动。最终给它的发行价格比市场同期限、同品种的利率低46BP。
具体到CCER的指标,大家认为未来肯定有上涨空间,实际上就相当于买了CCER未来看涨的期权,所以基础定价固定部分就定价较低,应该说这超出了当时产品设计过程中投资人认可的预期。
交易结构也很简单,中广核下面有风电板块,风电板块下面5个比较大的风场有CCER指标。在未来产品定价、支付利息时,和CCER的价格挂钩,同时设立5-20BP作为上下限。这个债券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在银行间市场挂牌交易,在上清所托管,CCER指标在深圳碳排放交易所进行托管和交易。
成功发行之后有几个总结。一是有关CCER绝对金额做的时候不是很大,按照资产支持票据的方式大概能做几个亿,对于这么大企业来说融资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所以最后设计上脱离了本金部分,把CCER的收益与其利息挂钩。二是中国的碳排放包括CCER市场的强制性,以及强制性以后执行政策的坚决性、稳定性等,都直接决定CCER价格的走势。后续CCER的稳定性还要在制度层面做一些更好的保障。
Q:从实际操作来看,有关碳收益票据的创新难点何在?在创新过程中,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主要诉求是什么?
A:这个产品的创新是两个市场的联动,很多时候光有一级市场没有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也是做不动的。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发信用债务融资工具,截至目前余额突破了6万亿,累计发了11万亿。
这已经成为了规模以上优质投资企业主流的融资模式,很多企业的负债盘子里发债占80%-90%,有的甚至是全部替代。另外碳市场刚刚起步,在全国成立了7个交易试点。上述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3000多家企业里,有很多都涉及清洁能源、建筑节能、基础设施、排水排污、铁路建设等领域。
创新过程当中这些企业要的是配额,要自主减排的指标,这个方面的潜力资源很大。我们在探索如何借助于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发达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将碳市场联动起来,以此促动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这项融资方式会对未来节能减排行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Q:此单产品被视为交易商协会在绿色债券创新上的标志性举动。未来通过此产品可能衍生的创新方向有哪些?
A:未来有几个创新的方向。一是基础资产,这次只是做了CCER,整个碳金融领域是很多的,所以基础资产部分还可以进一步去丰富,另外还有排污权,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二是发行主体,这次做的是风电,但还可以扩散至太阳能、水电、相关污水处理企业等。三是交易结构,我们这次只是做票面利率方面的挂钩,在很多方面还可以进一步丰富。
基于上述判断,未来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碳收益的资产支持票据,二是附加配额的债务融资工具,三是碳项目收益债,四是专项碳资产证券化的产品。
谈及附加配额的债务融资工具,绿色企业一般都有配额。我们将来做的时候,未来的收益和配额挂钩,可以去支付配额或者用配额来定价,但是到期用现金结算,这是一个很大的空间,所以我们提出附加碳配额的债券。
今年交易商协会也推出了项目收益债,节能减排产业里有很多项目在建时需要大量资金。一旦建成,技术评估若能够获得肯定,且再建风险不大,未来有关碳收益就相对稳定。这为发行项目收益债创造了基础,未来债券的还本付息就靠项目建成以后的收益、现金流来偿付,这是可行的。
最后是碳资产证券化。大家现在做的项目比较小,导致碳收益规模比较小,也比较分散。设想有一家碳资产公司,把碳的指标收益权和现金流全给收购过来,将其作为一个发行主体打包发行,发一个大的集合产品。目前市场认为现金流就一亿、两亿的不值得做,但收十亿的项目大家都会去做,这也是比较好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