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全球能源资源格局的四“不变”

添加时间:2014-06-24 14:57:31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从全球范围看,化石能源的基础地位仍将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化石能源逐步在人类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近10年来,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世界化石能源消费的绝对量继续保持增长趋势。2012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178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比重接近87%。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世界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仍在75%以上。

  笔者在上期《中国能源报》评论版讨论了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全球范围内孕育背景下,全球能源格局逐渐呈现出来的四大变化。哲学上讲,“变”与“不变”是相对的,“变化”中含有“不变”的规律,“不变”中又孕育着“变化”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能源格局“变”与“不变”相互作用,必将对各国的能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当下全球能源格局主要呈现以下四个“不变”:

  首先,能源电力消费的增长趋势不变。

  从全球范围来看,一次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都将持续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20年,在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1.2%,到2030年达到238亿吨标准煤(2012年约178亿吨标准煤),世界电力消费量年均增长2.2%,到2030年达到34万亿千瓦时(2012年约22万亿千瓦时),世界发电装机容量也将达到90亿千瓦(2012年约55亿千瓦)。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和电力消费增速要快于全球,综合国内外研究机构的预测,未来20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继续推进,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2.6%,到2030年达到58亿吨标准煤(2012年约36亿吨标准煤),中国电力消费量年均增长3.7%,到2030年达到10万亿千瓦时(2013年约5.35万亿千瓦时),中国发电装机容量也将达到25亿千瓦(2013年约12.5亿千瓦)。但是,2030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以及人均电力消费仍然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

  其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的基础地位不变。

  从全球范围看,化石能源的基础地位仍将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化石能源逐步在人类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近10年来,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世界化石能源消费的绝对量继续保持增长趋势。2012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178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比重接近87%。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世界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仍在75%以上。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由于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基础地位也将保持很长时间。2012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36.2亿吨标准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比重接近91%,其中煤炭比重接近67%。到2030年,中国化石能源的比重仍将保持在80%以上,其中煤炭依然占到50%。在电力领域,可再生能源、核电、气电都会有大幅的提高,但燃煤发电量的比重在2030年仍将保持在50%以上(2012年这一比重约77%)。

  第三,能源市场化发展的趋势不变。

  能源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市场已成为世界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和实现决策者战略意图的关键政策工具。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放松管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给能源行业的组织结构、监管形式和经营发展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中国也在一直推动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电力工业也在2002年实现厂网分开,在发电侧引入竞争机制,极大促进了电力工业发展,有力保障了电力供应安全。目前,中国正在进一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可以预期,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能源和电力市场准入将更加开放,市场体系将更加成熟,市场监管将更加到位。

  最后,技术革命引领能源革命的规律不变。

  当今,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快速演进,能源技术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呈现多点突破、加速应用、影响深远等特点。供给侧的可再生能源、非常规油气已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需求侧资源如电动汽车和分布式发电、转化环节的智能电网等处在市场导入期,可燃冰开发、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技术有望取得新突破。主要国家根据其资源禀赋、技术能力、需求潜力等条件,突出重点,加力推进。能源技术革命正在引发了产业革命,将对能源供应结构、生产和利用方式、产业组织、地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并将引领全球进入新一轮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