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式风电:何时推、向哪推、怎么推
添加时间:2014-06-20 10:08:37
来源:能源评论
连串的利好政策,让分布式光伏刚经历一番业界追捧。如今,风电的好政策也来了。
2014年4月中旬,被视作行业风向的《做好2014年风电并网和消纳工作》发布。1924字的通知正文中,涉及消纳并网的内容约近五分之四的篇幅,但更让市场关注的,反倒是另五分之一的开发内容——“大力推动分散风能资源的开发建设”。
分散式风电,即位于负荷中心附近,不以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电力为目的,所产生的电力就近接入当地电网进行消纳的风电项目。2011年7月之前,能源局对于这类项目的统称仍是“分布式风电”。2011年7月,《关于分散式接入风电开发的通知》将“分布式”改成“分散式”。当年11月的“374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探索分散式风电开发的新模式”,这被业内认为是风电从“规模化集中开发”,转向“集中规模化开发”与“分散式开发”并行探索的开始。
但探索近三年后,分散式风电的推进却远不及想象中那么快。或许正是因此,能源局在此次的表述中,第一次使用了“大力推动”。而眼下,分散式风电是否真到了大力推动的时刻?同样是分布式新能源行业,风电如何避免光伏的问题?
细则先行
其实,大力推动的火候并不足。
从装机规划说,2011年至今,国家能源局总共发布四次《“十二五”风电项目核准计划》,共涉及8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而其中,仅在2012年3月公布的第二批风电项目核准计划中,“分散式”被明确提及。但是,这份计划所列出的18个分散式项目,其装机容量仅有83.7万千瓦,与之前所说的2300万千瓦相去甚远。
再看预期投资者。在2012年列入计划的18个项目中,85%以上的开发者来自大唐、华能、龙源等国字头企业,是概念中“不差钱”的代表。比如龙源电力就拿到19.8万千瓦的项目,占到总共83.7万千瓦的20%。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集中式风电开发初期的情况。但不同的是,大规模风电虽然也是依靠政策推动的市场,但开发量大、市场参与度高。而分散式风电发展至今,政府表现出的态度都是“慎之又慎”。其中原因在哪里?
在业内人士看来,技术成本高是最大的问题。众所周知,在对风电的分散式开发中,主要是利用低风速资源。但根据业内人士的研究,适用于低风速地区的风电机组制造成本,必然高于目前用于中高风速地区的风电机组,整机制造商必须花费大量资金,对当前风电机组的设计进行创新,甚至翻新。
其次是政策细则。因为发展时间短,政府来不及完善诸多产业规范、技术标准,特别是业内人士关注的补贴和流程问题。特别是一些针对分散式风电的特殊政策,因为除了上述新能源行业的整体桎梏外,分散式风电还有自己的不足。最大的麻烦就是安装和产权。多位风电业内人士指出,分布式光伏之所以迅速推广,一个重要原因是设备安装相对简便,而风机设备体积大,无论是征地、安装还是环评,程序仍较为复杂。
因此,大力推广最好在政策制定后再逐步执行,另外,根据分散式风电的特点和不同地方的特色,政府还要出台相关实施细则,以尽快让市场形成,避免执行中出现产业链断裂的局面。
创造市场
当然,即便政策条件不成熟,但总有人坚信“只有在创新中不断冒险,才能持续获益”。从2012年“并行探索”的建议发出后不久,一些企业便开始把宝押向分散式。
然而这种趋势很快减弱。没有持续的政策跟进是重要原因,但企业忌惮和停滞的原因还有一个——市场。
众所周知,中国风电市场曾经历过一次“急刹车”。由于忽视培育和配合市场,导致诸多厂商进入行业,风机产能疯狂扩大。而产能过剩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制造的利润空间和科技投入被压缩。缺钱的企业,多数选择把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向政策和研发水平较好的集中式风电,但求度过危机,而不愿去未知的分散式市场豪赌一把。
但眼下情况不同,随着2014年年初,风电行业一片飘红的年报出炉,亏损三年的情况大有好转。这意味着,企业已经开始寻找新的投资蓝海。
而分散式无疑是最合适的。原因在于,集中式风电主要集中在我国优质的风能资源区,而这样的风场已开发殆尽,而有利于分散式开发的风场资源仍然较多。根据媒体的最新报道,一些设备企业已经谋划在华南和华东等地获得风机订单,并预计因此业绩或有成倍提高。近期,华锐风电总裁刘征奇对媒体公开表示,已经拿到10万千瓦左右的分布式项目,并开始设计工作,要争取在年内实现运行。
发电企业也迅速跟进。根据龙源电力2013年年报,其在东三省和内蒙古等地的扩张速度明显降低,而在分散式风电项目集中的贵州、安徽和云南,发电量增幅却均在50%以上。国电集团也在2014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要“研究开发分布式风电”。
而根据风能行业的经验,但凡大企业有实质动作,更多的中小企业会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变化,并发力紧跟。虽然有过剩教训在前,但在较大的市场蛋糕面前,企业往往会忽视这种危险。此时,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该着重提前发现和培育市场空间,让现有产能或者即将出现的新产能可以有效释放。
倒逼模式
同样,光伏分布式的最大教训——盈利模式也应该被格外关注。
尽管光伏尽享国家政策力推、行业市场膨胀,但让所有人头疼的是,成功的盈利模式一直没有被探索出来。人们已经为分布式光伏项目量身打造了不下数十种模式,呈现出高达10%的预期收益率。但至今,几乎鲜见真金白银。
类似的事情或也在风电上出现苗头。因为企业看大分散式,主要理由也是收益率。根据浙江一家风机企业的研究报告,若按照上网电价0.6元/千瓦时计算,在年平均风速5米/秒~6米/秒的地区,分散式项目的年收益率可以达到11%~17%。华锐风电也称“投建分布式发电项目或将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因为“其内部收益率也可达8%~10%。”这个比例虽然无法与几年前40%的行业利润相比,但至少能与目前分布式光伏的预期利润平齐。
而支撑这个利润率的,则是企业对分散式项目预设的商业模式,即项目采取最小安装成本,最大可能地临近受端,加上国家电网《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支持,只要实现机组基本满发,便能保证项目的稳定投资收益率。
然而,在看似很美的商业模式和盈利前景中,有一个问题不应被忽略——投资回收时间。
不难发现,目前企业所预测的收益率更强调经济性,而小型风电并网系统的回收期较长,以上述年平均风速5m/s~6m/s的项目为例,其投资回报少则5年,多的要持续9年左右。
业内人士指出,对冲投资回收时间的方式,可以通过增加相关补贴来实现。否则,参与分散式项目的企业数量或难以增加,形成真正的市场也将假以时日。而补贴是否是盈利模式的最好出路?要知道,中国诸多行业多年沉湎于补贴温床,而一旦随着相关优惠政策和补贴的调整变化,业绩就会出现滑坡,引发行业危机。因此,采取鼓励的措施,倒逼商业模式尽快形成,才是分散式风电避免长久不盈利尴尬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