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大唐新能源在风电运维道路上的思考

添加时间:2014-05-14 11:01:43 来源:《能源》张程程

       2007年,国内刚刚涌起风力发电及风机制造热潮,各大发电企业还处于“疯狂”圈地开发风电场的状态,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唐新能源”)就已嗅到了除这之外的另一大市场商机——风电运维服务。那时,包括开发商及制造商等风电企业还未意识到风机运维的重要性,但大唐新能源在组织结构上就已经成立了风电检修维护的机构,即 当时的设备管理部。而后,经过了几年的风电运维经验,又成立了专业的风电检修分公司。去年10月,大唐新能源把原来风电运维分散式的管理整合成大唐新能源试验研究院,独立承担起大唐集团各风电场的风机大部件更换、桨叶维修 、备品备件国产化改造等运维业务。这一系列的进阶过程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大唐新能源在根据风电的发展规律而摸索出来的一套应对市场走势的策略。那么,大唐新能源在这些年的风电运维道路上有着怎样的思考 ? 为此,记者对大唐新能源试验研究院的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苗继春进行了专访。

          从设备管理部到试验研究院记者:2013年风电运维市场开始兴起,大唐新能源在运维这个领域上是如何走过来的? 苗继春:在这个行业中,企业都是各自有各自的打法,没有什么规范而言。因为开发商选择的机型不一样、选择的区域不一样,而且区域的容量和资源都不一样,导致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司或者固定的模式来指导怎么去做。但是基本上的路子是一致的,先是分散式,由各自的工厂来做,然后再变成集中式的管理,类似大唐新能源的检修公司。当专业化的检修公司做到一定程度以后,风电装机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这个检修公司没有能力全覆盖时,开发商、发电企业就会开始考虑如何把检修和维护的能力独立出来,其功能作用转变到技术支持、技术提供、技术服务、或者是编写一些技术标准这个层面上来。我 们 从一开始的设备管理部到检修公司,再到现在的试验研究院就是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当然这只反应了大唐新能源对于检修维护这个板块去做的每一步尝试,现在也没办法去评判哪一步是对、哪一步是错,只有走到一个阶段的时候,才会发现哪块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去调整,去修改它。 记者:大唐新能源的运维服务做了多少万千瓦?苗继春:在做专业化的检修公司 时,出质保的风机运维我们做到了80万千瓦,这是最高峰的时候。所有出质保的风机检修、维护都是自己来做,当时由于涉及区域比较多,出质保的风机装机容量也比较大,做到80万千瓦时,无力再去做扩张性的检修,我们就开始改革,当时分流了一部分人员放在当地,这样发电公司在检修和维护的建设上有了一定的能力支撑,如果他们做不了,或者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我们专业队伍再进驻去处理。

          对于发电公司目前上不了手的,我们现在有一个专门的研究团队,会把风机以及风场的缺陷类型进行归纳、整理、分类、排序,然后重点去逐一突破、解决,由此来保证风电场的可靠性。 记者:除了大唐集团的风电运维服务,试验研究院的业务是否还涉及别的公司? 苗继春:我们也涉外干过一些活,比 如 在 其 他 的 公 司 做 维 护,但 是维护的量不大。我个人的感觉,现在全国的几大发电企业之间还是有壁垒 。近几年风电发展非常迅速 ,在 一个地区里,可能有好几个发电企业都在开发风电场,本身在跑前期规模的时候,这几家发电企业就是一个竞争的状态。实际上,借由这样的局势,如果我们通过检修维护来形成一个平台和机制,互相交流并共享一些信息,是对这个行业非常好的。但我个人觉得,目前还没有形成这样有效的平台,如此便限制了我们原来检修公司涉外的业务量。此外,大唐现在已经有超过6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检修需求是很庞大的,所以我们也更多地着眼于内部的业务。 高投入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记者:您觉得由开发商自己来做运维和外包给第三方专业运维公司,哪种方式的优势比较大? 苗继春:我觉得,对于一些定期检 修 性 的 工 作 可 以 用 外 包 的 方 式,首先把标准定好,那么过程如果监督到位的话,问题基本就不大。但是在日常的运维这块还是要自己来做。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些风电场、风机的规律摸得越来越清,包括备件的储备、管理的倾斜等,有利于开发商做总体的管理,对自己的风电场能够心里有数。有的人认为可能整机制造商对风机更加了解,他们也参与到这个市场上来,但是据我了解,整机制造商做得比较好的也只有金风科技的天源科创,它是个特例。整机厂商一般是把重点放在定单上,不会放在运维上。 记者:欧洲国家一般会把发电收入的6%-8%用在 运 维 上,这 对 于国内的风电开发商来讲有没有可能做到? 苗继春:欧洲国家的风电行业本身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而我们国内的运维行业现在相当于是一支消防队,哪里“起火”了就上哪里去“灭火”。

          欧洲在预防这块投入非常大,这样把后续的抢救、临时处理的风险降得很低。这种高投入是良性的循环,我觉得这个是对的。但我们现在为什么投入没有跟上?就是因为不可预见的东西太多了,包括风机质量的缺陷、风机的先进程度和自控水平的高低等很多因素。他们是把更大的精力放在预防上,我们是把大部分的钱用在抢修上。第一,我们的风机本身不具备这种条件,没有这么好的质量;第二,欧洲的风电场规模也没有中国的大。 记者:您觉得在中国做风电运维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苗继春:风电运维行业的人员流动性非常大,比较分散,管理难以集中,如何依托信息化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难点。但我认为,风电检修维护最主要的挑战,是现在国内的机型太多了,导致做运维的人员很难把每一种机型的技术都吃透。此外,各个发电公司装机的比例不一样,比如大唐新能源和龙源电力,可能都有20种机型,但是这20种机型在我们风电场的比例和在他们风电场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所以主攻的方向也不一样。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支稳定的专业化团队,可以把所有的机型全覆盖了?实际上,这里的时间和人员成本非常高,我们还需要很大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