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正走在商业化的十字路口——先有配套还是先找到市场,谁会来买单,什么是最简单和看得见的盈利模式——无论厂商还是政府,都面临多重而艰难的选择。
日前,我们邀请业内权威产学研专家和企业、消费者代表,共同商讨未来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和商业化路径。在历时4小时唇枪舌剑后,十九位参与者达成了六个层面的共识。这六项共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阶段发展,指引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1.废除地方新能源目录
笔者:如何评价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方案?从政策层面上看,北京的政策是否还存在不足的地方?
安庆衡:我认为第一示范运营肯定会推动新能源汽车真正走向市场,走入家庭、私人用户。如果没有北京新能源的示范应用方案,相信消费者也不会购买新能源汽车。而各个电动车厂家也非常关注这件事,运营方案出台以后,北汽E150和比亚迪的e6已经进入了北京示范运营第一期的名单。运营方案的推出,促进了企业的竞争,确实推动各个企业把新能源汽车造得更好。
但北京示范运营中也暴露了一些矛盾,首当其冲的就是电动车充电的问题。北京市比较大的充电站是航天桥下的,该充电站是政府协调了一两年才建起来。最近有媒体报道只有四个地方可以充电,而且有一个地方每充一个小时还要收50块钱的停车费,这等于不能充电。我认为当前应该先把这个问题解决。
其二是关于电动车能不能被老百姓接受的问题,我们作为汽车行业协会也进行了调研,说实在的,真正老百姓用上的还是很少,还没有取得突破。我认为北京新能源车必须提高产品水平,让老百姓真正能可靠地用。
笔者:政策层面有哪些需要反思?
王秉刚:北京市不支持插电式混合动力,这是有问题的。我觉得如果一个家庭购买新能源汽车,大部分是插电式的,第二辆车有可能是纯电动的,北京不支持插电式混合动力,将相当多想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消费者给屏蔽掉了,这我一直是不太同意的。
北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车辆让消费者充分选择,二是为充电桩的安装提供服务,才有可能实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计划。
由政府搞一个地方的限制购买,或者我们把它简单称为地方目录,其实是对消费者的一种限制,中国消费者可选择的新能源产品本来就不多,又通过限购屏蔽掉一些产品,这是一个大的问题。第二是充电桩的问题,消费者买到车到哪里充电,充电桩到哪里申请。首先你自己得有停车位,没有停车位的情况下和有停车位的情况下,政府怎么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这要拿出具体方案来。
付于武:电动车或者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跟传统汽车产业经济特征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有政府的力量,还要有市场的力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政府的力量中国的电动车崛起是比较早,“十一五”,“十二五”现在将近十三到十四年时间。为什么我们一般性的推动比较好,实质性的进展,包括示范性,包括企业的行为还有很大的差距,我觉得两个力量都不够。
第二,电动车的推广绝不仅是技术的问题,它还有一个很大的经济特征,就是技术要先进,另外还要商业模式的配合。第三,政府不能缺位,政府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汽车列入新能源汽车,为什么到今天我们商业模式,我们的推广应用没有达到预期呢?我觉得这里有很多的因素。比如国家电网,如果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那是肯定不行的,深圳我知道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商业运行跟政府引导要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电动车在中国的推广是跨多个部门,多个领域,绝不是一个层面,一个方面可以完成的,电动车推广之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我觉得也可能通过政府的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的力量来推动,不能说我们起得很早,我们在第一梯队,就丧失了警惕,就目前看,我国的电动汽车发展正在与国际水平渐行渐远。
左延安:中国传统汽车是没有战略的,也是没有顶层设计的。恰恰新能源汽车是有顶层设计的,几个规划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新能源汽车要做好的话,首先是企业要努力,第二是政府有合适的政策支持,第三民众的理解和关注。电动汽车目前的现状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比如核心的部件,尤其是电池企业,这么多年持续的投入,投入和产出是不成比例的,即便是如此,还坚持不懈的做。这一点应该很好的学习零部件企业。我觉得现在恰恰主机企业,整车企业应该发力的时候是可以发力的。
2.迫切需要统一充电桩标准
笔者:关于充电桩的建设问题,如果有像国家电网这样大的公司来推动的话,是不是可能会在推广上更好一些?
安庆衡:大家都在物业管辖的楼里住,电梯坏了得用户大家签字才能修,现在你物业公司就能自主把这钱都去弄电动车去了?没那么简单。我认为得政府支持物业公司,让它有利可图,或者给他钱来创造条件解决充电的问题,要不然充电问题是死结。
左延安:合肥市示范运营2013年底有统计数据,充电桩已经做到2175个,其中乘用车充电桩1500个,已建成6座电动汽车加电站,2座电动汽车换电站,客车充电桩470个,到明年计划建交流充电桩12000个,直流1000个,加电站69个。
合肥市有个政策,凡是小区建停车场的,小区和停车场建筑的户数和停车位是有比例的,建筑里20%必须建充电桩,否则不批这个项目,所以合肥的决心还是非常大的。它已经把分布式能源这个概念和电动汽车的推广联系在一起,合肥市是光伏电厂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在正在推分布式能源,这能使电动汽车从根本上解决节能环保问题。
整个使用环境实际上是和车辆互动的,我们一开始有这么多高速公路吗?是有车才有路,还是有路才有车,我觉得这是互相促进的过程。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建设也一样,要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分步实施,千万不要一定要等到把充电站、充电网、充电桩全建成以后再来推电动车。
此外,建桩以及充电的管理应该是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谁建电桩今后在电桩的使用过程当中谁来得益,想商业化运作也是不断实践、不断推进的过程。
沈军:我同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基础设施和电动汽车同步发展,不是建了充电桩空在那,这样的投资效益是很低的,不利于民生。但如果现在让民营公司完全去经营的话,任何一个公司都没法盈利。
市场机制最主要的核心是以利润逐利为驱动,前期公司有利可图才能吸入后续公司进入。我觉得一些问题可以交给市场解决,但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由政府来推动,这是民营公司推动不了的。
林雷:我觉得要先投进去,再看怎么从中盈利。如果市场总是很小,总是鼓励大家去探索商业化模式的时候,其实有时候大家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那么够。所以我的想法政府应该下定决心,通过比较短时间内,通过现在所控制的条件使新能源车可以比较快速的规模化使用。
严琛:电动车的消费环境需要基础设施适度先行,不能政府说看这个市场电动车卖得多了我们就加快充电设施的建设速度,应该还是要适度超前,不能说让我们的消费者买了车之后到处去找充电的位置。
颜宏斌:装一个慢充也不是太贵,大概在1万元以内。这个工作厂家可以帮助消费者去做,但是要做这个工作取得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批程序还是有点复杂,这方面还是需要政府给我们松绑,或者提供一些政策支持。
刘强:私人市场推广离不开充电问题。在日本尽管建了很多快充站,不过也有问题,就是使用效率非常低,实际车主并不经常用快充。对充电站建设,从决心和规划上来说,中国具有很大的优势。不过,相对于日本等国家的缺陷是,中国建快充网络,是因为慢充没法解决。政府建充电设施,不要以政府规划为导向,而要以用户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为导向。
当然说政府要做什么,企业要做什么,具体层面上来说分得太开了。实际上政府要做的应该为企业服务,企业要做的应该是用户需要的。企业也面临问题,现在北京、上海新能源汽车准入目录出来以后,车企都会走出原来的范围,比如原来比亚迪有自己的充电机,但是到上海、北京的时候充电机怎么解决,所以政府和企业要去听用户的意见,企业与企业之间放弃一些隔阂,真正做到充电设施共用。企业把共同充电机的要求反映给政府,政府找到共性。
笔者:至于充电桩的建设,有没有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王秉刚:我在西安调研时看到比亚迪有个方案,同时解决停车和充电的问题。西安要建高层的充电停车塔,解决了消费者买了车却没有停车位、无法充电的问题,一定要动动脑子想办法,否则没有停车位的消费者不可能去买电动车。
对于有停车位的人,需要解决的是怎么申请充电桩的问题。现在非常困难,因为没有人来支持这件事,我自己也有体会,我有停车位,但申请充电桩仍花了两个月并费了很多口舌。虽然现在这个问题已在解决中,物业公司或者电力公司,都在很热情的帮助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装充电桩。但我认为,充电桩的价格不能贵,之前甚至有人提出要1万-2万元一个,想利用这个机会赚一笔钱,这是不行的。充电桩不能再增加购买电动车人额外的成本,如果为了购买电动车,他还要花钱去买一个充电桩,这又减少他的积极性了,市政府可以考虑对充电桩实行补贴政策,给有停车位的消费者免费安装充电桩。
刘强:从日本的经验看,和中国非常不一样。虽然车型定义都是针对普通家庭,但是日本有比较好的使用环境,首先是每个家庭都可以有充电设施。所以不担心续航里程,而是靠公共的快充设施来解决。日本1580多个快充站,基本做到100平方公里有一个快充站。
目前市场上有18家厂家提供的快充、慢充设备共36种,但是充电的效率、安全性、耐久性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些甚至不能给其他品牌充电。但所有的厂家都说满足国标要求,他们甚至跟我说,按照你们的车给你开发产品。我说不要按我的来开发产品,因为按我开发产品,再按江淮、比亚迪的开发产品,最终都用不了。北京的充电桩如果按启辰开发一部分,比亚迪和江淮各一部分,那么总数1000台快充机最后就只有300台能被客户使用。车企和车企之间、充电机厂家之间都要合作,然后再谈车企和充电机之间的合作。
3.西部搞天然气车更合适
笔者:刚才提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这是国家层面还是地级政府就可以做的?像美国、欧洲这样的国家,他们新能源汽车本身的构成和定义,推广以及商业化计划是怎样的?政府在这块有没有明确的要求,重点推哪些能源?
左延安:整体上看,中央政府的积极性大大高于地方政府,不过部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有的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努力。
付于武:地方政府也有难处,比如我刚参加了一个城市的规划,要把刚刚买的燃气公交车停掉,要换成纯电动,因为中央要推新能源电动汽车,而当时政府刚花了10万元购买了那辆燃气发动机汽车。他们说我们必须要跟中央保持一致,而这却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实际上,从国际范围看,燃气汽车、LND都是新能源汽车,所以我希望给什么叫新能源汽车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戴加辉:在新能源产品和技术路线上,国际上没有中国那么注重这种结构性的规划。但是肯定会有一个倾向,天然气还是零排放的第一选择,因为技术门槛比较低,直接改现有的发动机技术就可以开始使用这种入门级的零排放的新能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