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圈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河君绝对称得上“改革派”,在他眼里,光伏通过技术革新实现“撇开财政拐棍平价上网”只需1年到2年,绝不会拖到业界普遍认为的4年后,也就是2017年;而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更不只是传统能源的“补充”,则应是“替代”。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超前的观点,使得新能源圈乃至整个能源界对李河君颇为赞赏。多年来,他大声疾呼,有力推动了我国光伏应用的分布式发展;与此同时,他所倡导的光伏革命有意无意间也打破了固有的利益格局。
事实上,在业界更多人陷入“规模为王、跑马圈地”的洪流,妥协于“赚钱才是第一要务”的观念时,李河君和汉能却近乎顽固地将自身发展系于探索前沿技术、深耕设备国产化的突破。
3月9日,身为全国政协委员,李河君就全面落实《节能发电调度办法》、促进分布式光伏发展、建立支持光伏产业金融体系等问题接受了《证券日报》独家专访。
记者:“十二五”时期,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是当之无愧的光伏大国。但面对欧美“双反”,我们却显得那样脆弱,顷刻间,组件价格急降,众企业现金流紧张,甚至濒临破产。您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李河君:我认为是核心竞争力不足。我国光伏的先进技术、关键材料与高端装备仍然依靠进口。
高端成套装备进口推高成本,绑架技术创新。光伏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光伏产业链综合竞争力,是现代光伏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光伏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但实际情况是,全球薄膜电池的设备供应商很少,进口设备成本高。此外,关键设备的进口也会导致技术上对设备供应商的依赖。
因此,要扩大产能、降低制造成本,就必须实现薄膜产业高端装备的国产化。必须抓住“十三五”时期的良机,尽快提升我国光伏先进技术研发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推动光伏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能源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由光伏制造大国向研发制造强国的转变。
具体做法上,应明确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而薄膜化、柔性化是全球太阳能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和方向;此外,将薄膜太阳能先进技术研发和高端装备制造纳入“十三五”重大专项。
记者:早在2007年,我国颁布的《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就曾规定“优先调度可再生发电资源”,而2013年出台的《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更是明确“电网企业应保证分布式发电多余电量的优先上网和全额收购”。此后,《光伏发电运营监管暂行办法》提出“电力调度机构除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危及电网安全稳定的情形外,不得限制光伏发电出力”,但为何截至目前,弃光弃风等现象仍大量存在?
李河君:这是由于新能源是替代能源的战略定位还不够清晰明确。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不应是用来弥补电力缺口的补充能源,而应是燃煤火电的替代能源。
只有电力市场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发电的体制性障碍。建议在国家对电网企业单独定价、严格监管的基础上,放开发电和用电价格,实行由发电方和电力用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电力价格的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