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走出去”国内开建第三代自主核电
添加时间:2014-03-07 11:42:5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这意味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企业界,仍面临着“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除期待政府部门完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政策匹配,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全球化市场竞争能力,仍须从全球市场竞争中磨砺而出。我们选取能源、商业、制造、医药、餐饮等代表企业的声音,呈现中国将会出现的产业布局与潜在升级道路。
3月6日,一份由11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署名的关于核电“走出去”的提案引起与会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这份名为《加快推动“华龙一号”走出去,早日实现核电“强国梦”》政协提案由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发起,并得到其它10名全国政协委员的联合署名。这10名委员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金阳、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寿君、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王计、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易军、中国核电工程公司总经理刘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院长罗琦、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董事长王小康、亿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伟等。
3月6日,贺禹就发起这份联名提案表示,由中广核和中核共同研发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完成初步设计并启动施工设计,各项技术指标全面达到全球最新安全要求,满足美国、欧洲三代技术标准,是中国目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
“‘华龙一号’已经形成了生产力,其商业应用和技术出口,将有效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能的释放,有利于我国核电发展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贺禹解释。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这是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事故爆发后,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开工一批核电”的提法。
核电“走出去”
笔者: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未来10年,除中国外全球约有60至7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开工建设。美、俄、法、日、韩等核电大国都在国外有较大市场份额,中国情况如何?
贺禹:中国核电“走出去”既有内在的动力,也具备了实际的能力。
中国核电经过30年发展,全面实现了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四个自主”,核电规模和全产业链能力都有了跨越式提升,工程建设、生产运营等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引起国际市场关注。
2013年下半年以来,在李克强总理的高度关注和推动下,中国核电企业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多个核电项目机会。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访华期间表示,对中广核参与英国核电项目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国际核电市场上表现活跃、中标率较高的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在核电“走出去”工作中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二是产品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合理均衡、先进性和成熟性有效统一,且工业配套完整,具有国际竞争力;三是国家出面,高层推动,并提供出口优惠和配套支持政策。
目前中国企业推进中的英国、罗马尼亚、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多国核电项目呈现积极态势。核电“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
我们建议国家继续加大“核电外交”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在对外推广、品牌塑造和政策支持上形成“华龙一号”产业联盟,建立目标市场的“国家团队”,和企业联盟立体联动,统一协调、优势互补、共同推动。
笔者:福岛核事故后,国内的核电建设基本停滞,这三年来对国内的核电设备产业有什么影响?
贺禹:福岛核事故后,国内核电发展节奏放缓,导致我国已形成的年产10-12台套核电装备制造能力部分放空,产能过剩矛盾将较为突出。加快实现我国核电“走出去”,既有利于核电产业快速实现由大变强,又有利于高端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尽快在国内开建第三代自主核电
笔者:为什么在提案中着重提“华龙一号”?
贺禹:“华龙一号”可使国内成熟的工业基础、工程优势和运营经验得到充分利用和持续提升,首台套国产化率即可达到90%,基础造价2800-3000美元/千瓦,与当前国际订单最多的俄罗斯核电技术产品相比有竞争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工程实践,还可快速带动国内技术、工程、装备和队伍走出去。
我和其他10位全国政协委员已在提案中建议把“华龙一号”作为国家当前及未来10年核电“走出去”战略重点品牌,充分利用既有研发和产业优势,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带动装备、队伍加快“走出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笔者:但是“华龙一号”在国内目前尚无应用先例,是否会让国际客户心存疑虑?
贺禹:国家应尽快批准在国内开工建设“华龙一号”,增强国外客户的信心,加速“走出去”步伐。同时,在三代引进技术的关键设备制造和设计固化完成之前,在国内批量建设“华龙一号”,确保国务院批准的2020年核电装机5800万目标顺利实现。
笔者:就国内的核电建设而言,我国目前核电发电量仅占全国发电量2.1%,远低于美法韩等国家,亦与12%的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是否应进一步提升核电比例?
贺禹:以煤炭、火电为主的能源电力生产和消费结构,也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核电具有安全、清洁、高效的特点。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站相比,4000万千瓦的核电站运行一年,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约1亿吨,减少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约2.3亿吨,相当于60万公顷森林1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我国目前在运和在建核电规模总计4875万千瓦,要实现2020年在运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今明两年就要新开工建设10台机组;另外,“十三五”期间还需要平均每年开工建设6台机组。即使如此,到2020年核电在电力总装机中的占比也不足3%。
所以应当继续大力推动我国核电规模化发展,用更多安全、清洁的核电替代煤电,突破严重雾霾困扰,守护生态文明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