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完成第三次配额拍卖 碳交易二级市场活跃困难
添加时间:2014-03-04 11:03:5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国内碳交易试点中目前唯一采用一级市场有偿发放的广东,在2月28日举行了2013年度第三次配额拍卖。同时,根据粤府令第197号文件,《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自3月1日起施行。
根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公告,本次发放有偿配额总量为200万吨,最终有效申报量113.0557万吨,24家控排企业和新建项目单位竞价成功,以底价60元买走配额。在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举行的前两次拍卖中,分别有28家和46家企业竞拍成功,共拍出689万吨配额,拍卖收入4.1亿。
根据广东设计,控排企业和新建项目企业需参与拍卖以解冻免费配额,2013年度有偿发放配额比例为3%,共0.29亿吨。目前履约期将近,广东还有约140家企业需要参与拍卖以解冻免费配额。
同时,一级市场的拍卖虽进展顺利,但广东碳交易试点的二级市场却始终未能活跃。这个拥有3.88亿的年配额总量的全球第二大碳市场在12月19日开市首日就实现了12万的日成交量,远超国内其他试点,但随后,除第二日的100吨成交外,二级市场再无交易。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表示,事实上二级市场的挂单一直都在进行,控排企业正在逐步进入市场。市场的培育本身就需要有一个过程,随着控排企业和投资者更多的进场,广东碳市场肯定会迎来交易的活跃。
经采访10余家广东纳入企业发现,大部分企业对碳交易本身持支持态度,愿意参与拍卖购买配额,但对政策不明朗的担心、对价格过高的担忧及对自身配额盈亏情况的不确定,对企业参与交易产生了阻力。
管理办法扩大纳入范围
作为自上海后第二个以政府令形式颁布管理办法的碳交易试点,从本月开始施行的广东省的管理办法有其自身特色。
本次管理办法的一大亮点是,明确了配额总量公布制度。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写到:本省配额发放总量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体目标,结合本省重点行业发展规划和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目标予以确定,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此前,广东就以发改委公告的形式在各试点中第一个明确公布了试点配额总量,促进信息透明。
同时,针对最为重要的配额分配问题,广东将成立“配额分配评审委员会”,纳入专家、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配额分配相关问题需“经配额分配评审委员会评审,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三,管理办法明确了新的控排企业和报告企业纳入范围,相比原本的电力、钢铁、石化、水泥四大行业、年排放二氧化碳2万吨的门槛,新标准下纳入企业的数量将大幅增加。
管理办法规定:年排放二氧化碳1万吨及以上的工业行业企业,年排放二氧化碳5千吨以上的宾馆、饭店、金融、商贸、公共机构等单位为控制排放企业和单位;年排放二氧化碳5千吨以上1万吨以下的工业行业企业为要求报告的企业。
据报道,按照原标准纳入的242家企业范围将在6月30日前继续有效,自今年7月1日起,配额将重新发放,届时才有可能对控排企业范围进行调整。
据估算,将纳入门槛从年排放二氧化碳2万吨降低到1万吨后,仅四大行业就将增加几十家工业企业进入名单。
拍卖收入使用有待明确
同时,作为广东试点最大的创新之一,管理办法也明确了广东率先实行的配额有偿发放制度,有偿配额比例将逐年提升。
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控排企业和单位的配额实行部分免费发放和部分有偿发放,并逐步降低免费配额比例。每年7月1日,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按照控排一定比例发放免费配额。
根据第二十一条,竞价底价由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价格主管部门确定。同时第二十条规定,“新建项目企业按照要求足额购买有偿配额后,方可获得免费配额。”
但对于原有控排企业而言,购买有偿配额与获得免费配额的关系尚未明确。
此前,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发布的《2013年度广东省碳排放权配额有偿发放公告》中流程图显示,控排企业需完成有偿配额竞拍并确认缴款后,才能解除被锁定的免费配额,这一设计给控排企业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
“我们买了全部3%,原因是为了要那97%的无偿配额,”一家被纳入的国有企业相关负责人说,“但其它地方都是配额无偿发放,我觉得现在就搞有偿配额收费有些过早。”
另一家水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则如此只能遵守,因此也购买了3%的有偿配额,但仍觉得价格过高,如果不是必须也不想购买。
也有企业对此反应积极。有两家已拍得全部3%配额的纳入企业表示,购买配额是为了支持节能减排、相应政府号召。一家电力企业相关负责人则称,他们此前进行了尝试,仅购买了部分配额,因为需要把3%全部买到才能进入二级市场交易,他们将在后续拍卖中把所需配额买全。
在广东已举行的三次拍卖中,首次拍卖的300万吨配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但第二次拍卖的500万吨和第三次拍卖的200万吨中,则有近200万吨没能卖出。
此外,配额有偿发放收入使用方向也有待后续信息明确。管理办法仅规定配额有偿分配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管理”。
二级市场活跃困难
自开盘首日和次日后,广东省碳交易二级市场一直处在没有交易的尴尬情况中。
据悉,虽然市场上已有企业挂出卖单,但价格、政策、企业管理等多个因素共同制约着企业参与二级市场交易。
价格偏高是部分企业不愿参与二级市场的重要原因。目前,广东以60元的底价在一级市场有偿发放,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也在60元,是所有开市试点中起始价格最高的。同时,其他四个已开市的碳交易试点除深圳外,目前价格也均未超过60元,给广东企业带来一定心理压力。
“中国目前有五个碳交易市场,但是地域之间差别很大,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不知道对广东来说会有什么负面的影响,”一家电力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我们拍卖来的价格比较高,担心全国市场接轨会不会把价格拉下来。”
同时,对政策走向的不确定也成为制约企业的一大因素。“很多政策目前还不明朗,企业也不敢动。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一家水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并没有参与到之前的三次拍卖中,主要就是觉得政策走向还不够明确。
企业对自身排放情况的把握同样存在困难。另一家水泥企业负责人表示,无法把握配额的盈亏情况使得他们难以参与交易。“我们企业是要生产的,最后年度结算还得把这100%的配额交上去,搞不好不够还得去买,所以不打算卖出。”
此外,由于纳入企业中包含了很多国有企业,国企自身的管理制度制约也影响着企业参与二级市场。部分国有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自身对金融产品交易有诸多限制,流程相对固化,比如,有的企业要求在碳市场的买卖操作必须上报总公司批准,制约了子公司的市场参与。
一家国有企业相关负责人说,虽然他们参与了拍卖,解冻了全部配额,但公司“已经做出战略决策,不参与二级市场交易。”
另一位水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对企业来说,买配额主要是为了完成履约,并不期待通过交易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