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推上海碳交易升温 全国碳市场仍待活跃
添加时间:2014-02-18 10:35:05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自开市以来一直保持平稳的上海碳市在近期急速升温。
2月13日,上海碳市场成交量激增。单日成交29笔、共20600吨SHEA13(2013年配额),约为此前日均交易量的100倍。同时,最高成交价达到37.0元/吨,创上海碳市历史新高,比开市首日27元的价格上涨37%。
当日收盘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公告,表示根据交易所掌握的信息,13日的交易符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排放交易相关规则,未发现异常。
据了解,当日交易以工业企业为主,并且买家多于卖家。此前在2月10日前后,各企业陆续拿到了2013年的用电用气等结算单据,并以此为基础在过去一两日内估算出了去年的排放量,13日的集中交易或与此有关。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健说,13日交易量大增是企业的自主行为,反映了上海市配额分配方案的科学性,对后期交易活跃程度、未来企业履约有重大意义。
“当时我正在北京出差,大量成交之后第一时间我就知道了,”林健说,“我非常平静,同时也感受到这是一个正面信号,首先说明企业确实有配额的需求,其次企业也都愿意买碳履约。”
刚需推动卖方市场
“一上午好多人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卖。”上海市一家被纳入交易的合资企业主管碳交易的负责人说。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告,13日有较多企业参与交易,SHEA13被数家企业买入,买入量从500到11100吨不等。在13日的交易过程中,多次出现卖出申报挂出后立即被买入申报匹配成交的情况。
随着核查履约期的临近,上海已出现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
自去年11月26日开市以来,上海市场一直保持着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的交易频率,但成交量偏小,约在200吨左右徘徊。
春节过后,2月13日出现的2万吨的成交量一举创下了上海开市52个交易日以来的最高纪录,约为此前51个交易日的累计成交量25920吨的80%。
同时,独有三个配额标的的上海碳市场也已连续多日出现SHEA14(2014年配额)的买入申报,反映出市场对配额的较强需求。
目前,上海碳市场主体全部为控排企业,交易均在企业间产生,因此为获利而交易的可能性较低,交易驱动因素主要为对配额的刚性需求。
据此前报道,上海市配额发放偏紧。自开市以来,上海市场的碳价一直保持着缓慢上升的态势,在第一个交易日以27元/吨完成SHEA13的首笔成交后,碳价便持续震荡走高,近期供不应求的情况符合市场预期。
本周,成交量上行趋势仍在继续。2月17日,在经过2月14日的800吨成交量休整后,上海碳市场再次实现3500吨的较大成交,最终以36.1元/吨收盘,较前日上涨1.69%。
林健说,交易所方面将继续紧密观察市场行为,期待市场平稳,越来越好。
企业惜售观望居多
据了解,本轮成交量大涨与企业明确自身排放需求有关。
此前在1月17日,上海市场经历了第一次成交量大幅上涨,单日成交1300吨,约为此前其他交易日5倍;价格也突破了长期保持的29-30元范围,以31.6元收盘。
同日,上海市发改委发布《关于报送本市碳排放交易试点企业2013年碳排放状况报告的通知》,表示上海市发改委拟于近期组织本市碳排放试点企业开展2013年碳排放状况的填报工作,要求企业按照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方法的要求上报数据。
该轮上涨或为数据上报推动企业检视自身配额需求,参与交易。
据部分控排企业反映,2月13日的成交量飙升同样可能为企业掌握自身排放数据后做出的市场判断。据了解,此前各企业陆续在2月10日前后收到了用以测算自身排放量的2013年用电用气等结算单据,并据此估计出了本企业的2013年排放总量,掌握了自身配额的盈亏情况,并制定了相应的交易策略。
不过,虽然当下配额供不应求,受访控排企业却以观望居多。
前述合资企业碳交易负责人表示,虽然他们也已于12日估算出了去年排放总量,掌握了配额盈余可在13日卖出,但由于只是估计量而未完成核查,因此仍不算最终确定。“我也告诉他们,现在别卖。”在这位负责人看来,目前碳市价格仍然偏低,加上上海允许配额延续到下年使用,因此不用着急卖出。
其他多家拥有配额盈余的控排企业也在采访中表示,考虑到可能的产能调整和不确定性,近期没有卖出的计划。另一家工业企业碳交易负责人则表示,虽然他们已经核算出2013年的配额需求大概有几千吨,但由于企业自身财务流程原因也仍未参与到交易中。
“不过交易量突增也不稀奇,企业目前都刚刚算出自己的配额需求,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来看肯定越早买越便宜,因此大家集中购买也并不奇怪。”
一家物流企业的碳交易负责人认为,碳市场就像股票市场一样,具有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碳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有人都在学习中,因此尚不着急参与。
全国市场仍待活跃
“国外的碳市场一直比较活跃,所以没有出现这种突然集中增长的情况,”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说,“我猜测上海的情况也有可能是几家大的控排企业联合意图卖出,或许想先把一部分配额拿到市场上来试一试。由于上海目前还是一个卖方市场,但凡有人抛出就肯定会有人来买。”
王遥表示,目前非常多的企业都持观望态度,是因为他们心中对市场价格的预期不明确。同时,如果一个市场的价格没有什么波动,企业自然以观望为主,这也是目前各地市场总体交易额偏低的原因之一。
自各试点开市以来,市场活跃度低、成交量偏低一直是各试点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上海市场成交量大涨之前,一直维持在100-500吨的日成交水平,北京市场与之相似,也在200-500吨的日成交量上徘徊,广东市场则在开市两日后再无线上交易。
目前,对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开放的天津、深圳两个市场在市场活跃度上表现较好。
深圳市场成交量波动虽大,但仍以21万吨的总成交量居各试点之首。同时,一定的价格波动曲线也吸引了市场投资人的参与。
根据《2013年深圳碳市场运行报告》,深圳市场去年8-12月份控排企业间交易、控排企业与投资者交易、投资者间交易的成交量比例大约为4.5∶4.5∶1。
而天津市场则自开市以来一直保持着2000吨上下的日成交量,作为五个开市试点中最迟启动的市场,天津的总成交量已以11万吨的成绩排在第三,紧逼第二名广东。
据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回复,目前天津市场参与者主要为合格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人),约占70%左右。成交笔数按双边计算每天约80笔左右。
“具体来说各个地方情况不一样,”王遥说,“比如深圳碳市场的活跃度比较高,因为它允许非控排企业进入市场参与交易,但是它的体量小。所以对于各地市场来说,调动企业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很重要,也需要引进更多的、更加多元化的投资人,不断产生创新金融产品。”
林健表示,上海市针对投资机构开放的工作也正在推进中,有望在近几个月内实现。
王遥建议,企业需要有一个碳资产管理的概念,不应该想着“一下子把配额卖出,省得管理麻烦”,而是可以尝试预测一下市场的走势,这样就可以以最小的代价买进配额,价格高时还可以卖出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