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电分离”运营能否带领电动汽车产业走出迷茫?
添加时间:2013-11-12 11:32:10
来源:新华网
从2011年12月开始,河南省新乡市100台换电式电动出租车投入示范运行,这是我国第一批底盘换电式电动汽车投入商业运营。据了解到,示范运营近两年来,电动出租车运营已初步实现商业盈利,“车电分离”模式取得商业化运营突破,为破解当前电动汽车产业化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换电模式取得商业化运营突破
在多年持续研发的基础上,新乡市选择了“车电分离、换电为主”的商业模式,2011年整合当地优势电池企业环宇集团、科隆集团和新能电动汽车公司,成立了新能出租车公司,投入100辆换电式电动车开展商业运营。到今年7月,行驶总进程超过1000万公里,单车最高行驶里程达到13万公里,并且实现了微利。
从新乡市工信局了解到,从运营数据看,单车每公里平均耗电为0.14度,每公里运行成本为0.31元,比燃油车低0.48元,降低60%。
随机采访的几位电动出租车司机都表示,电动出租车操作简单,开着比较轻松;换电只需3分钟,不耽误时间;一个班跑230公里-250公里,中间只换一次电池。
司机孙师傅说:“主要是挣钱多一点。一块电池用完差不多是40块钱电费,能跑150公里左右;原来开加油车100公里要60多块,一个月能多挣1000多块钱。”
新能公司副总丁宏伟介绍说,出租车公司的运营目前实现盈亏平衡、有微利,如果规模再扩大、加开夜班出租车的话效益会较为明显。更重要的是,通过近2年的示范运营,电池的安全性方面没有出现问题,经济性和技术指标得到充分检验。同时,通过数据反馈,对电池和其他方面的技术持续优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换电模式前景看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评价认为,技术已不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其关键是要有好的产品、好的基础设施、好的商业模式,新乡以系统集成优化来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探索出了“车电分离、换电为主”的电动车商业化运营模式。
据新乡市工信局介绍,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实现电动乘用车产业化的一个关键在于商业模式创新。换电模式的优点首先在于通过快速换电,解决持续运行和便利性的问题;其次是车电分离,用户不需购买占整车成本一半左右的电池,而是租赁电池,较低的购车成本和低于汽油的运行费用,具有较强的市场吸引力;再次,由电池运营商进行专业维护,能保证电池始终处在最佳状态,解决了电池寿命与车身不匹配的问题;同时,可以有效利用低谷电。
新能公司与国家电网开展联合技术攻关,解决了全自动换电、电池自动传输、车载电池锁紧及解锁、电池管理系统的转换插装、在线监管、安全报警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建成了国内第一家实用化的电动车底盘换电的大型换电站。
在这家换电站现场看到,电动出租车开入这家换电站,无需人工拆装,在3分钟左右时间便可完成全自动电池更换,方便快捷,同时由专业人员对更换下来的电池进行专业充电保养和维护,这个换电站每天可以满足100辆车的运行。同时,新乡还率先开发出可自动充电换电的移动式换电车,可携带18级电池,目前已经有4辆投入运营。
加快推广仍需技术、政策支持
新乡市在换电模式的探索中,一方面强调不断加强技术研发攻关,另一方面也呼吁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新乡市委书记李庆贵认为,电池的性能和价格是电动车产业发展的障碍,而电池性能、价格由电池的关键材料所决定。因此,加大新型电池材料的研发攻关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重大工程。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实现电动乘用车产业化的途径在于商业模式创新。这涉及车的制造路线、电池制造技术、标准化建设、能源补给网络建设、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城市规划、车辆准入标准修改等一系列问题,仅靠企业无法解决,必须由政府牵头才能完成。
丁宏伟认为,换电模式的发展面临着换电网络建设的制约,基础设施的滞后制约了电动汽车的推广,而这涉及土地、规划等问题,不是一个企业能够完成的,国家应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把充换电网络纳入总体基础设施网络提前规划布局,为电动车产业发展预留空间。
采访中,一些企业和专家还建议,国家应加大技术创新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动力电池材料、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研发,尽快突破电动车产业瓶颈;在扶持时,应按实际示范运营效果,凡是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一律给予补贴;对财政投入的研发经费,采用招投标办法优选扶持对象;在公共领域如出租车,以及政府公务车采购方面,优先选择电动乘用车,发挥导向作用,制定车辆购置税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电动车推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