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内涵的认识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重要手段。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代表的是未来数十年能源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能源革命的方向是逐步构建“多能互补、供需互动、市场主导、宏观调控”的现代化能源体系。
1.多能互补将是我国能源供给方式的重要特征
未来数十年,能源种类多样化发展将改变建国60多年来煤炭、石油、水电等常规能源长期占90%以上的生产和消费格局,清洁能源将获得更大发展。同时,各类能源间的互补、替代、耦合和协调将日益深化,主要体现在:
(1)能源生产和供应方式将从集中式大规模生产为主的模式逐步向“集中式供应与分散式就地利用相结合”发展,规模因地制宜。分布式能源以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为主。
(2)清洁能源对煤炭、石油等高污染能源的逐步替代。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持续规模化发展,要求传统能源的协调配合,不断提高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接纳能力。
(3)能源载体方面,除了天然气有较大部分可用于原料和终端消费外,其他清洁能源势必以电能为主要能源载体加以生产和利用,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比例将稳步提高。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达到42%左右,比200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左右。
(4)能源生产技术革命主要体现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也包括日益多样化的能源生产技术集成和耦合,如风水互补、水光互补等。常规能源转换和利用技术将渐进式改进。
(5)传统能源行业分割和壁垒将逐步消除,综合性能源集团成为能源企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2.供需互动将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新型模式
能源革命要求彻底改变传统能源工业模式,变千方百计保供应为控制能源需求总量,变以供应侧为主导为供给侧和需求侧高度融合、协调配合。
(1)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断提高,将给传统的能源供需平衡模式带来严峻的挑战,迫切要求需求侧能够适应并响应供给侧的变化和限制。
(2)我国未来能源需求总量和增量都很巨大,更需要推动需求侧能源革命,减少路径依赖,摒弃敞开口子保障能源需求的供需平衡模式,创建适应供给侧承受能力和限制的新型消费模式,充分发挥需求侧在平衡供需、降低能源需求增速等方面的战略作用。
(3)能源用户日益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也要求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互动,通过需求侧响应加大用户参与力度,也有利于促进能源企业创新商业模式,还能够减少供给侧(包括生产和输送)不必要的投资,提高能源系统效率和供给安全。
供需互动需要从政府层面和用户层面分别组织实施。其中,用户层面的措施主要包括大力支持分布式能源发展,让需求侧积极参与能源市场和供需平衡,根据市场信号响应上游变化和限制,自主决策能源消费(包括节能)、生产、储存和买卖交易。
3.市场主导、宏观调控是能源革命的重要保障
能源市场化和政府能源管理改革是能源革命的关键,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共同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1)能源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将逐步发展成全球第一大进口能源消费国,是各资源出口国的重要目标市场,必然在今后的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更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战略能力的不断提升,更多地利用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成为必然,传统的替代进口等产业发展思路需要扬弃。
(2)能源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改革基于传统能源特点建立起来的现有能源管理体制,逐步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度,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措施,更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价格合理、清洁高效的能源产品。
(3)能源市场是实现供需互动、提高能源系统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经济杠杆是最大的驱动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需求侧积极性,参与能源市场和供需平衡,提高能源系统效率和供给安全。
将来,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领域是具有网络经济特性的电力和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要充分放开竞争领域,强化网络运营的政府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