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新能源汽车的事
添加时间:2013-10-14 11:34:17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今年作为北京市私人购买电动汽车的元年,据你了解目前有多少人想买北汽的电动汽车,有没有这方面的数据?
我们的销售部门有具体数据,来登记的已经有好几千人,有强烈购买欲望的也有几百人。据我前几天了解的情况,现在第一批二十几个人合同都签了,只是因为实施细则没有下来,主管部门的牌子没法给他们,所以现在还没卖成。
北汽新能源汽车目前盈利情况怎样,新能源汽车的盈亏平衡点在哪里?
实话实说,北汽新能源一直在亏损,集团对它的要求是逐年减亏。传统车过去有一个说法,达到15万辆的规模就可以赚钱。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国产自主品牌大概只要做到5万辆就可以赚钱了。由于政策补贴,我认为新能源汽车能做到1万辆就能赚钱。当然,这都是平均经验数据,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私人购买电动汽车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一说就会攻击到市政府。所有大城市推广电动汽车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推广电动车也有很多悖论,政府一方面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方面好多地方又出台一些限行、限购政策。
北京的事尤其难办,不能全怪政府,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太大。北京市的新能源汽车联系会议制度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负责合肥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是一位处长,深圳市的也是一位处长,北京市有3位市级领导(一位市委常委,两位副市长),三人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下面成员包括各委办局的领导以及企业代表,形成一个新能源汽车联系会议制,一两个月开一次会。
请以一些重要节点为线索,为我们简单梳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简史。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节点很好划分。
“八五”期间,当时还有机械部,政府曾经支持了一个电动车项目,但是没有多少钱,只有三家企业参加,也做了几辆车,但当时就是把动力系统去掉换上铅酸电池,换上一个电机,所以很快就自生自灭了。
真正的发展是在“十五”期间,因为科技部拿出了8.8亿元,这是建国以来国家对汽车行业最大的一笔科研经费。我认为万刚部长有功劳,他当时提出的电动汽车三大发展战略,一直到现在,全世界还在围绕着这三条做,一是节省石油消耗,二是减排,三是提升本国汽车在全世界的战略地位。
当时很有意思,一开始叫“一带三”,就是说整车厂有一个整车项目,可以选择三家电池厂,三家电机厂,三家电控系统厂跟着我,一个团队就是十好几家了。到中期再“三选一”,哪一个性价比最高,哪一个研发进度跟得上,产品技术让人满意,就留一个,剩下的淘汰掉。最后结束时,有一家跟着整车样车出来,比较接近于实际使用。这套体系挺好,培养了一大批零部件企业、整车企业,也培养了一批人,这些人当中出了很多领导,很多校长和厂长,包括科技部部长万钢。
“十五”出了一大批研发机构,做了很多样车,“十一五”逐渐开始产业化。我认为“十二五”末,产业化的程度达不到50万辆的预期规划,但要达到10万、20万是有希望的。50万和20万有什么区别?反正都表明新能源汽车有较大社会使用量,这个行业是有前景的。
“十五”期间那些搞电动车的专家经过研讨,提出一个时间节点,认为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应用在2030~2040年,这里的“大规模应用”指达到总量的1%.《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提到的时间节点也差不多在2040年。但我认为由于中国的进入,有可能会往前提一些,可能会快5~10年。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世界上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举个例子。我在汽车行业混了几十年,在标准方面,我们从来都是跟在欧美后面走。但在今年3月份的中德汽车标准对接会上,德国交通部带着奔驰、宝马和大众三个世界上最强的汽车公司,来中国对接新能源汽车标准,我觉得我们现在坐在同一平台上,大家位置大致相当。
能够看出,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确实有很大进步,最近从媒体上看到的一则消息,更坚定了我的信心。全世界电动汽车产量,2012年比2011年翻一番,2013年比2012年翻一番,拿这两个曲线一对,发现中国与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完全吻合,只不过它们的数量多一些,比如美国去年卖了几万辆,中国是一万多一点。
请为我们分享一些您在十几年新能源汽车生产与研究工作中的故事。
这个以后慢慢聊,如果想跟我聊人生,可以在喝茶的时候给你说说我的经历,我已经60岁了,很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