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利润从50%降到10% 环保企业十年见证低碳产业兴衰

添加时间:2013-10-17 11:28:1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8年,31岁的何文卖掉自己的公司,回到自家环保企业接班。他怎么也没想到,父辈曾经轻松赚到“第一桶金”的行业,竞争已如此激烈。

  何文与其父辈所经历的过去十年之征途,恰是这个与政策最直接挂钩的市场上,中国中小环保企业自兴起至发展的典型缩影。

  曾经的“黄金年代”

  何文要接班的企业自父亲手里传来,这家专门从事袋式除尘器生产的企业成立已届十年,如今年产值超过2亿元。

  上世纪90年代初,何文的父亲创业之时,恰逢中国城镇化建设起步。一时间,水泥等建材需求量急剧增加。利益驱动下,许多小厂常常是盖一个土窑就开始做水泥。而这些简陋的设备、粗糙的工艺,随之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何文的父亲当时就职于安徽省地矿局,这位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老牌大学生,在当时就非常坚定:环保未来一定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产业。1992年,何文的父亲辞职创业,做起了专门针对建材、化工、冶金、钢铁等企业烟尘治理的袋式除尘器生产业务。

  回忆起父辈创业的年代,何文常常感叹,那真是一个“黄金年代”。

  1992年,国家对大气污染治理正是从建材行业开始。那时市场几乎处于空白,专业企业寥寥无几。这意味着绝对的卖方市场,只要是技术够好,客户就会找上门来。同时带来的还是高利润,一台设备的利润几乎达到50%。

  “在这样的情形下,原本企业是中方和外方共同出资,但是外方的钱还没到,公司完全就可以靠自己的资金盈利了。”何文说。

  “赚多少钱,分掉之后,剩下的继续投资,那时候不需要贷款。”何文说。

  企业就这样稳步发展起来。在1995年前后每年产值达到几千万,被评为合肥市十佳中外合资企业。在何文看来,上一辈人虽然比较保守,但因为行情好,做得也不累。 
       低价时代到来

  然而何文记忆中的“黄金年代”只持续到了1997年前后,很快市场迎来了拐点。

  看上去是市场变得更大了,国家对工业企业的排放标准开始进一步收紧,1996年相继颁布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法令。但进入市场的分羹者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仅拥有袋式除尘器这一项技术的企业,目前全国范围内就有两三千家。

  等到2008年何文接棒的时候,情况已经变得更加恶劣。市场日益饱和下的低价竞争,导致了利润越摊越薄,从最早一台设备50%的利润,逐渐降到了10%。

  从那时开始,何文的公司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屡屡遭遇瓶颈。比如,他的设备价格在800万元左右,但目前国内企业的产品价格大多在200万元左右。

  虽然技术差异体现在整个工艺上,但毕竟低价格是一望即知的最明显优势。况且除尘这类环保装备属于纯耗材,只能推高成本。为了应付检查,或者为了满足政府的审批条件,很多工厂会购买设备但并不运行。“许多客户在购买的时候,开一下,试一试,能用就行。”何文说。

  这使得价格低的产品能最快速地打开市场。一些中国企业和美国、欧洲等拥有领先技术的公司合作之后,快速仿制出一个简易版产品,然后反过来低价竞争。

  另一方面,厂商如果只一味追求技术上的精进,也未必符合了客户的真正需求。

  比如说,针对PM2.5这项指标,何文公司给出客户的承诺是低于10毫克,但客户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低,因为越低意味着滤料的成本越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就要缩短。相反,市场其他几家选择“万能型”滤料的低价产品,反而更受客户欢迎。

  高端产品推不动,只能等时机。走得太超前,企业就做死了,何文说。

  技术如果太超前会不符合客户需求,但是技术一旦落后则意味着被彻底淘汰。除了传统市场上的低价竞争,竞争之激励烈还体现在对新兴市场的抢夺上,企业经历的每一个“弯道”,若无技术护航,都有可能被别人甩到后头。

  比如,经过10~15年的发展,除尘装置从原来的建材行业进入钢铁行业。对于这一次“抢滩”市场,何文认为自己公司已经“掉头太慢”了,被一些竞争对手抢了先机。甚至还有一些半路出家的企业,“突然杀到钢铁行业”。何文的公司从最初的国内前三名,现在只能排到十名开外。

  吸取教训后,何文意识到国家政策对这一行业的影响有多大,企业对政策和市场必须要有前瞻性的把握。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