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新资源经济或成为城市转型的发展趋势

添加时间:2013-09-28 10:34:22 来源:经济观察报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支撑作用,中国经济依然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水平。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GDP增长率则提高0.7个百分点左右。

  然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资源消耗、高环境负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中国经济增长导致的资源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资源环境成本高达GDP的13.5%,大大高于其他国家。

  未来几年,由于能源结构和资源供应局限,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将依然突出,经济增长将在很长时间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这就是经济、资源、环境的三角困境。

  依赖高资源消耗、高环境负荷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向“新资源经济”转型。在“新资源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级城市政府将发挥主要作用,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也将参与其中,承担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世界其他国家和城市的发展历程显示,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消耗不仅可能,而且是必然趋势。

  新资源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低资源消耗、低环境负荷的新经济发展模式,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脱钩,提高生产效率和增长质量,实现以更少的资源使用和更小环境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新资源经济模式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个人、企业以及政府。向这种新模式转变本质上要求资源获取、消耗和管理方式的整体转型,其核心就是实现脱钩。

  城市的经济和生活方式转型是实现脱钩的关键。城市不仅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区域和增长引擎,同时也是资源和环境负荷最集中的地方。另一方面,城市汇聚了可持续创新为导向所需的知识以及金融、社会和体制资源,城市能将这些思想、资源和社会共同体汇聚在一起,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实现具有实际意义的脱钩。

  因此,新资源经济转型的本质就是城市发展的转型。新资源经济城市发展转型应该要实现以下三个目标:推动全面创新,完善发展能力,形成新资源经济城市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城市经济稳步增长,保证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维护城市资源环境可持续性,改善公众生活品质。 
      埃森哲和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创建了埃森哲中科院新资源经济城市指数,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中国城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埃森哲中科院新资源经济城市指数架构的宗旨为:

  经济绩效: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也反映出对高生活品质的经济支撑能力;

  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表征城市的环境支撑能力,也反映出城市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和利用效率;

  发展能力:表征城市向新资源经济转型的社会系统支撑能力,包括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方面。

  指数结果和主要洞察

  埃森哲中科院新资源经济城市指数的主要洞察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洞察一: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均衡,普遍存在资源消耗过度和环境退化问题;然而,城市转型能力并不因经济水平而有较大差异,未来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洞察二: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绩效与资源环境失衡严重,中等发达城市则表现出相对平衡发展的状态。与此同时,指数结果也反映出城市发展在空间上的极度不平衡。包容性发展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洞察三:人口规模超过300万的城市由于其集聚经济优势,经济绩效突出,但环境质量趋于恶化,其中人口规模千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则表现出更加严重的城市病,资源环境可持续性面临严峻的挑战。人口100万人以下的中等城市的经济绩效较低,推进经济发展需要注意避免陷入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是未来城镇化的重点,目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对均衡,但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亟需提升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率。

  洞察四: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重点开发区域将是未来城市化的重点推进区域。优化开发区虽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由于环境质量堪忧,环保治理投资不足,很多城市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资源保障危机,这必将制约未来的城市发展。

  洞察五:资源型城市的新资源经济绩效表现劣于非资源型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率低下,低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滞后,经济发展后劲乏力。在现阶段,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诅咒”,实现新资源经济转型显得更加迫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