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价格战的恶果 风机质量不过关
添加时间:2013-09-12 09:09:46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风电设备整体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风机质量不过关、控制策略存缺陷、参数设置不当等屡遭诟病
“在对2011年以前并网的、需要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的风电场检测中,一次抽检通过率仅为60%。”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刘纯在9月6日召开的风电并网检测发布会上表示。在刘纯看来,风机“体检”合格率如此之低背后的原因首先是风机本身的质量不过关,控制策略存在缺陷,参数设置不当。
而正在运行的风机出现问题则还与施工质量、维护不当等有关。
价格战带来的恶果
2012年9月份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中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能已达到30吉瓦以上,但2011年国内新增风机装机容量仅为18吉瓦,这导致国产设备4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2012年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
事实上,从2011年开始,全球风电行业普遍出现了亏损,大部分企业面临市场、价格的双重压力,在融资困难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成为风电投资企业的首选,低价格采购策略不可避免的把成本压力转移到整机企业上,进而下传到零部件企业,导致整个产业链都拼命降低成本。
“产品价格下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是价格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个安全边界,价格战带来的恶果是产品质量问题和售后服务问题,这对风电产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风电事业部副主任工程师赵萍告诉《中国电力报》记者。
从单机容量上看,中国风电装机从1.5兆瓦到3兆瓦再到5兆瓦,我国在设备上已经处于全球领先。
但除了几家领先的整机企业外,绝大部分还是从国外引进技术,一些关键零部件如齿轮、电控箱等方面中国虽然已经实现了本土化,但和国外厂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设备的可靠性问题仍然是我国风电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企业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质量的提高上。对现有风电设备进行监测,是保障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促进风电技术进步、提高风电的市场竞争力、保证风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一针见血地说。
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十分必要
今年5月底,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关于加强风电产业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的通知》,要求各风电相关单位建立机制,按要求报送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风电开发建设情况,风电并网运行情况,风电设备制造产业信息如风电设备出货量、风电机组吊装量、风电设备出口量以及风电设备可靠性、重大事故情况等等。
事实上,作为国家能源局授权的国家级风电并网监测机构,国家风电技术与监测研究中心从2010年起组织开展了风电并网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43个厂家的217个型号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能力监测,国内安装的量产风电机组已100%进行检测。
“检测发现,国内风机制造厂家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检测机型的国产化率明显提高。但是,不同厂家在风机性能改造过程中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差异依旧很大。”刘纯介绍说。
中国风能协会从2010年起,也已经连续三年对全国风电设备质量状况进行摸底调查,从三年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已安装运行的风电机组的可利用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95%上升到了2012年的97%。零部件故障仍是导致非正常停机的主要原因,其中叶片、发电机、齿轮箱和控制系统的故障率较高。而公众关注的“风电并网难”,在技术上主要有风电场及风电机组保护参数设置不当、控制策略缺陷、维护不当及接地措施不当等原因。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认为,信息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主要是针对并网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的现状和薄弱环节,选择能够反映风电设备市场趋势及风电机组质量的指标,开展风电设备可靠性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推动我国风电设备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试验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风电设备的整体可靠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