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省吉林生态环境良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风能资源。在吉林“贫煤少油缺气”、一次能源主要依赖输入的背景下,开发生物质资源、风能资源这些可再生能源,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增加能源供给、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来到了吉林,考察这里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情况,探寻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全国人大进一步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提供参考。
生物质能源显身手
在国能公主岭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燃料场里堆得像小山高的不是煤炭,而是玉米秸秆、玉米芯、稻壳、稻草和农村废弃物。这些过去散落在田间地头、烧了怕污染环境的农业“下脚料”,如今却成为可以用来发电的生物质燃料。所谓生物质,就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主要包括农林废弃物、动物粪便、能源作物和生活垃圾等。
吉林省公主岭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洪波介绍,公主岭项目是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第26个投产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每年可消耗燃料约30万吨,替代1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5万吨。
由于生物质能源来源分散,需要经过收集、加工、运输等环节,当地出现了一支专门到农村地头从事收购的“经纪人”队伍,这也解决了1200多人的就业,并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8000万元以上。利用生物质发电,既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能源,又繁荣了农村经济,可谓一举多得。
吉林虽然一次能源短缺,却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2012年,吉林可收集秸秆资源量约为3600万吨,能源化利用总量每年约为1200万吨,相当于600万吨标煤。如何打开大自然赐予的资源宝库,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长春市吉隆坡大酒店,这里的生物质颗粒锅炉已经提供了5个供暖期的优质供热服务,减排1万余吨二氧化碳的同时,每月还能节约供热支出约30余万元,全年节约供热费用近50%。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会长、长春宏日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浩告诉记者,这种生物质颗粒来自木材加工的剩余物,能够将体积缩小到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更加便于运输。现在该公司已成功建立起以林业生物质资源为主的原料加工、配送、供热运营的能源合同化管理完整产业链,并将业务拓展到了北京、山东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