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在我国是加大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世界各国也纷纷作出节能环保相关政策和措施,且有不错的效果。接下来一起看看其他国家是怎么做到的呢?
新加坡:处理城市垃圾有看点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人口密度大。城市化带来的所有问题,如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城市垃圾等等,新加坡都遇到过,但是新加坡政府根据自己的国情,详细地制定了各种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使新加坡不仅变成了一个花园城市,更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宜居城市。而其中的城市垃圾处理,成为新加坡环境保护的最大亮点。
“把握绿色经济机会、尝试各种新的科研技术、努力推广绿色环保的商业模式和解决方案,力争把新加坡发展成为全球洁净科技中心”,这是新加坡政府近年来为打造一个新型的城市国家和国际性大都市而发出的行动口号。
焚化技术使90%被烧掉的垃圾转换成了电力
发展环保产业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首要标志,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垃圾处理问题。根据新加坡“环保绿化计划2012”计划,新加坡目前已经达到60%的垃圾再循环利用率。为了减少垃圾的存储量,新加坡用焚化技术来减少垃圾体积。在焚化垃圾的过程中,90%被烧掉的垃圾转换成了电力,只剩下10%的固体垃圾需要填埋。
目前,新加坡3%的电力是由垃圾焚烧产生的,大约是新加坡主岛上所有路灯用电量的3倍。如此一来,不仅大大延缓了垃圾填埋场被“填满”的进度,而且还能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把再循环的灰烬与淤泥,经过烘干颗粒化处理,转化成有用的建筑材料。
使用混凝土再生材料,建筑垃圾再循环率已经达到98%
另外,据新加坡国家建设局统计,新加坡每年大约有40个私人住宅、20个商业大厦、30个工业厂房以及40个杂项建筑的大型拆除项目,由此而产生出大约150多万吨的混凝土废料。以前这些废料大多被送往垃圾场填埋,少部分被用来当做铺建临时道路的材料。从2011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允许建筑开发商使用再生混凝土骨料来建造不超过20%的建筑物结构。据科学测试,再生的混凝土骨料可以直接取代普通石头,用在建筑结构中,即使建筑物百分之百使用再生混凝土也没有任何问题。此举不仅可以让建筑过程更加环保,而且还提高了新加坡建筑材料的自给自足能力。与此同时,新加坡建设局还规定,任何一个建筑项目如果希望使用超出目前20%限额的混凝土再生材料,那么所使用的混凝土质量必须达到该局的要求标准。
根据新加坡国家环境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新加坡本地的建筑垃圾再循环率已经达到98%。有专家指出,再生混凝土材料在密度和强度方面都达到了标准,既减少了制造新混凝土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同时也减少了对进口建材的依赖,可谓一举多得。
电子垃圾回收拆解再利用,成为城市垃圾处理的新产业
历经工业革命化300多年的掠夺式开采,目前全球80%以上可工业化利用的矿产资源已经从地下“转移”到了地上,并且以“垃圾”的形态堆积在我们周围,总量已达数千亿吨,并且还在以每年100多亿吨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新技术的实用化不断推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的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电子垃圾,如何处理和回收这类难以自然降解的电子垃圾对许多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新加坡国土面积虽小,却是东南亚最大的电子垃圾回收市场之一,新加坡希世环保公司就是一家专门处理电子废料的公司。
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那些看似已经不能使用的电冰箱和洗衣机,其实全身都是宝。以一台55公斤重的电冰箱来说,其中63%的重量是铁皮外壳,17%的重量是外壳的塑料层,2%是玻璃隔板,而冰箱底部的压缩器占总重量的17%。拆解后的冰箱铁皮和压缩器铁壳能被磁铁吸起来,而铜和铝的部分则受电磁波吸引,这些不同属性的金属经分门别类压成碎片后可以重新制成合金或金属块。至于塑料层和隔热泡沫,则可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工业燃料。据调查,新加坡目前大约有114万户家庭,假设每户家庭都有一台冰箱,而冰箱使用期为10年的话,那么每年将有十分之一的冰箱面临报废,这相当于每年大约有10多万台旧冰箱可供再循环拆解。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垃圾回收市场巨大,而作为一门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新加坡在有效处理城市垃圾的同时,开发洁净能源,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长期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认为,洁净能源的开发对新加坡具有战略意义,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而且有助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新加坡目前在西部地区的登格水库进行的水上太阳能光伏浮岛试点项目,就是出于洁净能源开发的考虑。据悉,这也是东南亚地区第一个太阳能浮岛项目,新加坡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试点,来探讨水上太阳能浮岛是否能在新加坡有限的国土上进一步开拓出新的能源渠道。据了解,太阳能浮岛不但能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也能够减少水的蒸发。另外,它在水面上的遮蔽处可以减少水藻的生长,同时较低的水温也有助于提高浮岛产电的效率。若以每个月消耗400千瓦的能量来计算,登格太阳能浮岛可以为450个居住在四房式组屋的新加坡家庭提供一个月的电量。
新加坡的城市垃圾处理,其基础是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新加坡国家科研调查报告认为,智力资本将是新加坡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关键。一般来说,新加坡政府每投入1新元的研发资金,就可以带动2.5新元的私营企业资金,目前新加坡每年的研发经费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