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能源危机迫在眉睫 英国将采取怎样的措施?

添加时间:2013-08-08 11:26:52 来源:金融时报

         英国的能源危机迫在眉睫,但其根源却在半个世纪前。那时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如日中天,年轻的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还是个承诺“让技术散发炙热光芒”的新当选首相。但英国消费者却在冬天遭遇断电。

  英国政府随后宣布了一项扩大发电能力的庞大计划,包括建设几座规模空前的燃煤电站。但该计划标志性的内容则是兴建5座核电站,它们采用英国新研发的设计——高级气冷反应堆(AGR)。分管此事的大臣弗雷德.李(Fred Lee)十分看好该技术的出口前景,他说:“我们肯定要发大财了。”

  但该计划却成为一个经济灾难。这些发电站的工期严重滞后,成本大幅超支。它们得花上30年才能接近于有效运行。发电能力不足倒不是什么大事,因为反正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电力。不用说,出口市场也没有成为现实。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Thatcher)政府关闭了英国的大部分煤炭企业,新建了一座核电站——但采用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美国设计——并将电力行业私有化。

  从大多数方面来说,这场私有化是成功的。电力公司修建了使用联合循环燃气技术的中小型发电站,它们节省燃料,建设工期短、成本低。核电的经济成本水平终于大白于天下;比起之前误导大臣和议会,高管们更害怕误导投资者的后果。英国政府放弃出售核电站,转而将它们私有化,组成英国能源公司(BritishEnergy)。该公司后来破产,经重组后被法国电力公司(EDF)收购。法国的电力主要来自核电,它的核电技术全球领先。

  但私有化未能为发电规划提供稳定的框架。最初的机制对如何恰当地激励装机容量进行了仔细的斟酌,但这套机制在2001年被放弃,让位于一套根据其他大宗商品市场建模的简化机制,一开始称为“新电力交易安排”(Neta),后更名为“英国电力交易和传输安排”(Betta)。正如大宗商品市场常常反映出的情况那样,这一机制的短期效果远远好于长期效果。

  弗雷德.李的发电站即将寿终正寝。但人们不清楚谁将在何时替代它们。今夏公布的最新能源白皮书提出多项干预措施,但并未提出条理清晰的政策。

  问题分为三大块。第一,没人希望发电站(特别是核电站)建在自家附近。事实上,大多数人根本不希望建设任何发电站。然而,他们确实需要使用冰箱、电脑、电视和洗衣机。阐明这种自相矛盾需要政治勇气。

  第二,修建寿命达数十年的发电站,需要人们对电力市场的稳定抱有信心。核电站尤其如此,因为它们的资本成本占发电总成本的绝大部分。政策上的摇摆不定带来了永久的不确定性。多年来英国政府的习惯做法是,一边向新建设提供补贴和担保,一边假装自己没有这么做。

  第三,当前的辩论已被倾向于环保主义的姿态所主导,这些姿态既站不住脚又代价高昂。或许英国人应当采用更为简单、更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过,而且短期内也不会这样做。在那之前,他们的用电需求只能通过燃气发电和核电满足。页岩气革命表明,天然气将是发电站的主要燃料。比起成本高昂的风电装机,高效使用天然气可削减更多的碳排放。风力涡轮机的供应不稳定,这意味着即便风电能贡献一定的电力,我们也仍然需要其他发电设施。

  为了满足用电需求,英国需要建造发电站。但摆摆姿态、敷衍塞责和拖延耽搁可比做决策要容易——其后果要到多年后才能显现出来。等到电力供应不足时(将来肯定会发生),那些只想在电视广播中动动嘴上功夫和在小报上吸引眼球的政客将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