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深度剖析:我国为何未能大规模开发页岩气?

添加时间:2013-08-08 11:19:25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黄金时代”、“革命到来”、“引领浪潮”,当中国页岩气发展不断被扣高帽,在报道中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的时候,更多的声音道出了页岩气发展道路中投资风险大、核心技术缺乏和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长远问题。

  从第二轮页岩气中标企业勘探进度来看,大火快炒的媒体追捧和行业发展方式并不适合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的能源新秀,页岩气发展要务实看待。

  页岩气可开发量未明确但成本高产量小

  中国页岩气开发勘探程度低、区块资源情况不清、面临开发成本高、产量小且不稳定扶持政策不够等投资风险,这从中石化、中石油这两大先行者的身上可窥一斑。

  调研显示,截至2012年4月底,我国共计完钻63口页岩气(油)井,其中石油企业61口,国土资源部2口,有30口页岩气井获得工业气流,但产量很低。以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在重庆涪陵焦石坝试验区为例,当初规划打井24口,预计页岩气年产量达到3亿方,但目前仅完钻一口井,而且生产井从年初开始产气到今年4月底,产量已经从20万方/天衰减到了6万方/天。

  “井深3600米,每米费用1.8万元左右,投入7000万元,由于没有精勘、储量不清,也无法测算能否实现连续产气,能否收回成本或盈利还很难说。”参与调研人士称。

  据他介绍,美国的页岩气埋藏深度仅为1000米左右,储层厚度达数百米,单井钻井成本不足两千万,完钻时间仅需一周左右,经估算,页岩气开采成本是1元至1.27元/立方米。但中国四川、重庆等地的页岩气埋藏深度普遍在2600米至3000米,储层厚度仅几十米,单井钻井、裂牙成本接近亿元,而且钻井平台整体水平明显落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智能化和系统化水平低,打一口井需3个月左右,综合下来中国开采成本大约是美国的4至5倍,即5元至6.3元每立方米。

  此外,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页岩气运输管道,页岩气只能通过现有的天然气管道和公路进行运输,加之天然气管道在页岩气分布地区非常有限,且缺乏分支官网,页岩气无法接入管道,只能通过公路运输,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长宁和重庆涪陵焦石坝页岩气生产井每天生产页岩气5万至6万方,只能通过压缩,使用压缩天然气运输车进行运输,增加了成本。

  上述参与调研人士指出,如没有国家扶持,前期投入巨大,企业基本属于亏本经营。因此,目前参与页岩气实验区勘探开采的基本上仅是中央油企。虽然现在国家出台了补贴标准为0.4元/立方米的扶持政策,但页岩气开发企业能否收回成本或实现盈利心里没底,开发的积极性普遍受到影响。

  国家能源局和国土资源部也颇有防微杜渐、抑制过快发展之意,开始严格规范页岩气市场,分别同意成立能源行业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严查页岩气中标企业“圈而不探”等行为,继而开展标准体系的建立、技术标准的制定等工作。此举之下,投资者不仅可以密切关注标准制定的进展,随着标准不断建立,相关技术服务商、设备提供商和钻采技术领先的油服类企业将从中受益。

  在国家标准和市场监管机制的约束下,我国页岩气发展才能进入轨道,发展才能有据可循不断提速。    
         页岩气开发的障碍

  在2012年10月开始的第二轮页岩气招标中,重庆能投以“3年投入17.34亿”拿下黔江区块,成为当时的“标王”。此中标价是当时同样属意黔江的中石化出价的十倍、中石油的五倍多。

  投标时踌躇满志,投标后风云突变。“重庆能投中标后,一个电解铝大项目导致它资金链特别紧张。”一位参与转让的能源企业负责人不认同外界的“阴谋论”。

  他表示华能集团本身就是重庆矿产的股东之一,“从参股到控股,按比例分享探矿权同时承担风险很自然”。但他也承认,重庆能投这样的非油气企业当初投标时,的确“经验不足又胃口太大,现在消化不良了”。

  针对质疑,国土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张大伟也回应说“转让符合要求”。

  “转让在中国成了很奇怪的东西,在美国是很普通的。”中海油总公司政策研究室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把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两条:引入竞争降低成本,持续吸引大批资金流入。

  陈卫东的看法与低调的国务院“页岩气开发的体制与政策”课题组不谋而合。该课题组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以个人发表的形式,陆续披露了该课题组的部分研究成果,其中的核心结论包括打破油气垄断、市场定价和分级监管等。

  与传统油气企业对页岩气招投标这一形式的冷淡与质疑相比,更多的业内共识是,拥有常规油气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传统油气巨头们,才是中国页岩气革命的最大障碍。

  地质情况不理想、交通情况比较差,是张抗对拿来招标的区块的评价。在张抗的理解中,该拿出较好的资源,让中标企业进得去、有钱赚,才能推动中国页岩气发展。

  现实是,中国的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七成以上重叠,80%的页岩气储量、77%的区块都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中联煤层气和河南煤层气的手中。国土部先后两轮招标拿出的共计24个区块,被称为是绕开油气巨头们的“大蛋糕”之后剩下的边角料。

  在张永伟等人的研究中,美国页岩气领域的成功经验之一,是由政府出巨资完成基础工作,比如确定页岩气储层地质构造、成藏条件并准确评估储量和可采资源量,同时开发并推广核心技术。由此形成的庞大数据库,完全向公众开放。

  而国内的窘境在于,国土部门在以招标引入民间资本时,仍缺乏对页岩气储量等关键数据的了解,有丰富油气勘探开发经验的油气公司又不可能分享其信息、技术。

  一位参与了中标区块工作的非油国有能源企业的负责人提及一个细节,2012年2月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国土部初步预测的中国页岩气资源可采量是31万亿立方米,一个月后公布的可采资源量缩水为25万亿立方米。

  还有中标企业抱怨,国土部门提供的区块资料包中,其地下参数是由地表地质参数推断而来,“打井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投标区块的实际性价比下降。

  在数据开放问题上,张抗戏称,同是国有企业,“中石化的数据库都不向中石油开放,又怎么可能让民营企业拿去用?”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