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比亚迪减亏“翻身大作战”“普世科技”打开新市场

添加时间:2013-08-05 11:35:02 来源:南方日报

         用了三年时间,比亚迪从“坏消息”中走了出来。

  在2013年一季报中,这家位于深圳的新能源车企宣布,其净利润同比增长315%,并预期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4亿至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3至29倍之巨。

  在中国汽车市场,造电池起家的比亚迪曾经是一匹黑马,曾创下连续五年汽车销售增长翻倍的业绩。但由于过度扩张——其业务板块包括IT及电子零部件制造、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和新能源产业等,比亚迪三年前陷入重重危机。

  先是汽车经销商大规模退网、盈利大幅下滑,然后是由于最大客户诺基亚手机市场萎缩,公司代工业务利润下滑,巨资投入的光伏制造业务也因整个行业的“雪崩”而陷入巨亏。2011年8月,在半年报爆出净利润同比下滑88.63%的消息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公开向媒体表示公司“犯了一些错误”,并将2010至2012年定义为“调整期”。

  一些投资界人士甚至认为比亚迪快完蛋了。

  2012年,里昂证券分析师以一篇题为“瓦解”的研究报告将比亚迪的H股目标价狠削至0.14港元/股。这一远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估值如同报告标题一般,清晰地显示出作者对比亚迪可能面临破产解体命运的悲观判断。而做出这一判断的加拿大籍研究员,两年前还是比亚迪双模电动车F3DM的忠实“粉丝”。

  “2013年,比亚迪将迎来它的二次腾飞,三次腾飞就不用了。”王传福表示,“宁可飞得慢一些,也不愿再摔跟头了。比亚迪2012年度财报数据依旧严峻,超过94%的利润下滑,使得比亚迪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多次强调,这已经是比亚迪的“谷底”。

  在长达三年的调整期,除了时常见于报章的“大规模裁员”、“高管离职”等消息外,比亚迪究竟如何?在高达20倍的净利润增长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打碎“比亚迪模式”

  在以垂直整合模式创建了自己的整车生产体系后,王传福又在短短两年内亲手打碎了这一“比亚迪模式”。

  “除了轮胎和玻璃不做,剩下的我们都做。”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云飞对南方周末记者如此描述当年比亚迪进军汽车市场的独特做法。

  比亚迪跨入汽车制造领域的“传奇”之一便是,早期由于找不到配套生产企业,公司研究部门便把整个汽车制造工艺重新“发明”了一遍,由此而形成了几乎全部零配件均自行生产的“垂直整合”模式。

  在李云飞看来,这个做法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比亚迪当时汽车产量少,对外采购零配件价格高,不划算。

  早期,这一垂直整合模式为公司的整车研发及产能迅速提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随着汽车产能的规模化和对品质要求的提高,这一模式也明显暴露出了它的弱点,那就是由于缺乏工艺技术的积累,某些零部件在细节品质上迟迟难以提升。

  “比如雨刮、摇窗、刹车经常出些小问题,自己生产的油漆也不够亮。”李云飞说。

  在连续五年销量翻番的高速增长期,这些问题都被比亚迪所忽略。直到2010年,比亚迪汽车销量增长率大幅下滑至15.5%,三百多家经销商宣布退网,退网比例高达22.63%,掩盖在高增长光环下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销售车型单一、内部管理粗放、品质提升不足等。

  随后两年,比亚迪的内部管理与制造模式经历了外界难以体会的剧烈动荡:从大规模的营销职位裁撤与人员调整,到旗下各事业部“自负盈亏”式的成本改革,短时间内推出的一系列激烈调整,让许多公司员工乃至中层管理人员一度感觉无所适从。

  转型的结果是,比亚迪开始迅速向自己曾经颠覆的“传统”回归,越来越像一家“循规蹈矩”的品牌汽车制造商。

  在提高整车品质的过程中,比亚迪干脆放弃了“垂直整合”模式,一方面引入更加先进的工艺设备如喷涂机器人,另一方面更广泛地与国际零配件企业巨头合作:当比亚迪的单车型销量从两三万辆达到四五十万辆规模时,这些国际巨头们的产品显示出越来越大的性价比优势。

  在这一品质优先的原则下,比亚迪内部的很多工厂都被关闭了。“比如说油漆工厂,颜色老感觉不亮,公司下整改意见,发现还是这个老颜色,把这个工厂关闭了。结果从厂长到下面的经理,包括所有的人,都要在内部去另找合适的岗位。”李云飞说。

  在提升品质的同时,比亚迪也重新寻找自己在传统汽车市场的竞争优势:那就是核心技术突破+跨界整合。

  在刚刚推出的新车型思锐中,比亚迪搭载了其自主研发的TID发动机技术,这一包括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和双离合技术的动力总成体系,被其视为“国内领先、全球同步”的核心技术优势之一。在此类核心技术的开发上,公司不惜血本,从设备制造到工艺流程,再到实验检测,力求全方位技术领先。

  与此同时,比亚迪开始横向整合其从事手机电子代工业务多年积累的电子化开发能力,在新出车型中不断推出诸如遥控钥匙、车载云服务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子技术,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但即使拥有这一系列差异化优势,比亚迪在汽车制造领域依然面临着难以回避的挑战:无论是大规模的营销体系管理,还是品牌形象,乃至国际化的零配件供应链管理,与有着多年规模化制造与营销经验的大型车企相比,都还有着很大差距。

  这个差距有多大?在2012年汽车企业30强的名单中,比亚迪以213亿元的收入位居第17位,而排名第一的上汽股份,主营业务收入高达9133亿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