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 海上风电蓄势待发
添加时间:2013-07-02 10:35:53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6月20日,2013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暨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对于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主任助理郭兆晖认为,与陆上风电相比,我国海上风电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想要使其获得大规模、健康的发展,必须科学规划,理顺国家机制,以成熟、完善的制度体系引导海上风电产业走向成熟。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东部沿海特别是江苏沿海滩涂及近海具有规模化开发风电的条件。根据中国气象局调查结果,我国5米到25米水深线以内近海区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70米以上可装机容量约5亿千瓦。
不过,一说到在海上建设风电场,可能有人认为海上风电会对海洋环境产生严重的甚至不可逆的影响。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海上风电场在建设过程中有可能对工程海域的生态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等造成一定影响,但建成之后的环境风险非常小。与陆上风电场相比,海上风电场对环境的影响较小。”郭兆晖说。例如,我国陆上风电场通常建在西部山区。山区往往交通不便,路面条件欠佳,不便于重型卡车行驶。而风电机组的机舱、叶轮、塔筒等都重达几十吨,必须依靠特大型载重汽车运输。在这种条件下,要在西部山区建设风电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建路面较宽、路基很结实的盘山公路。这通常意味着对植被造成严重破坏的开山行为,给当地的水土保持、土地荒漠化治理、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问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对而言,海上风电虽然也面临着海域占用破坏及影响鸟类、海洋生物生存等环境问题,但通过合理规划设计,这些问题可以规避。例如,针对海上风电场建设可能带来的海域破坏问题,在项目施工期,要制订详细的施工环境监理方案,聘请专业的具备相应资质的环境监理公司对施工工程进行监督,规范施工。同时,要规划施工作业海域范围,禁止非施工船舶驶入,避免任意扩大施工范围,以减小施工作业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范围。
郭兆晖认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用电量大,“电荒”现象时有发生。东部沿海地区的电网基础设施良好,并网消纳能力强,附近海域的水不深,适合发展风电的面积大,靠近电力负荷中心。在这些海域建立海上风电场将大大降低电力运输成本,降低“弃风”等当地电网接纳能力不足、风电场建设工期不匹配等问题引起的部分风电场风机暂停的风险,避免产能过剩导致的资源浪费。
然而,虽然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但由于存在规划布局、补贴政策、网络建设等瓶颈,其进一步发展面临挑战。有观点认为,即便目前国家已批复前期工作的39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到2015年全部建成,国家500万千瓦的“十二五”海上风电规划目标也难以实现。
对此,郭兆晖认为,突破海上风电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理顺国家机制,协调统一管理。对地方政府来说,建设海上风电场的确能带来漂亮的GDP数据,但由于国家补贴直接补贴给企业,给予新能源企业很多税费优惠,导致地方政府从中难觅利益,发展海上风电的动力并不大。
“在海上风电业发展成熟的欧美国家有很好很健全的政策机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借鉴利用。”郭兆晖说,海上风电产业的成熟发展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科学规划海上风电产业布局,建立完善的新能源发展制度,以合理的政策导向推进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将其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