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风”识“光” 国内风电发展给光伏的启示
添加时间:2013-06-21 10:29:14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近一时期,光伏可谓是最受关注的一个行业。一系列重大光伏热点事件纷纷接踵而至。尽管长时间处于“纠结”状态,光伏行业仍未摆脱这种成长的烦恼与煎熬,行业渐归理性与平静仍尚需时日。“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中国风电产业走过的发展历程依然可以给现在的光伏提供一些借鉴与经验。
近期,和一些从事风电的老同事叙旧,问及行业及生意,却引来一片唏嘘。
当年名噪一时的风机整机制造商华锐不仅在二级市场股价大衰,更严重的是品牌、质量认可度都在大幅下降,同时面临未来由维护引起的销售费用则可能会大增的问题。而被问及的光伏状况,也没有太多振奋人心的消息。尚德破产、赛维涅槃仍在继续,而未来更有可能出现更多类似的情况。
目前,光伏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短期内能否承受产能过剩的冲击;能否保持资产负债率及现金流的健康;能否坚持到未来供求相对平衡的阶段……这一切在风电行业似曾相识,风电的经历或许对光伏仍不失一些指导意义。
“光”从“风”走
2009年底,笔者在从风电行业回归光伏当初的日子里,很强烈的感受到国内“光”在随“风”走。
无论光伏最终用途、项目的审批与获取流程、投融资渠道、面临过的政策困境、并网难题、还是两者的主体投资商、甚至部分EPC实体,都在风电发展的舞台上上演过一遍。而同样的过剩、同样的无序竞争、同样的糟糕付款、同样经历的行业整合,也似乎再继续沿着风电发展的脚步行进。
笔者记得,在2008年,“风”开始面临的问题:行业设备制造业扩充太快,竞争从2009年开始变得无序而残酷。
笔者亲历一套1.5兆瓦陆上风机,2008年年中还有CNY6400/KW中标价,到2009年二季度就跌到约CNY5400/KW,而2010年四季度,这一价格已经跌到了CNY3800/KW左右,随后价格逐渐震荡持稳。对比之后的“光”,何其相似。
在对“光”来说无比美好2010年末,中国光伏组件市场价格因供不应求提高到US$1.80-1.90/瓦左右的水平,而2011年底即告跌破US$1.0/瓦,2012年底平均则仅有US$0.64/瓦左右,大功率集中型光伏逆变器在2012年底则从2010年的一块多每瓦缩水到0.5元/瓦左右。
“在国内做生意,付款是一个永远的心病。”一位从事国内内贸30多年的资深人士曾对笔者感慨地说。
以“风”中两巨头华锐,金风为例,华锐2012年营业收入为40多亿,而应收账却高达近98亿。金风2012年营业收入虽有113亿,但应收账款也有近97亿。而在“光”业,拖欠账款对于买卖双方早已成为习惯。两个行业目前普遍的付款都为公开的3-6个月账期加上6个月的承兑汇票。
风电设备制造的整合自2010年开始便加速了,2009年高峰时笔者曾作过统计,全国号称有风电整机制造技术的企业有113家,但是,目前市场活跃的企业不过25-30家左右。光伏自不必说,自2011年开始,从赛维到尚德,行业制造端大规模整合,退出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风”给“光”的启示
目前对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来说,风电的市场特点是以国内安装为主,少量出口。这一特性从2007年开始,以金风,华锐,东汽,联合动力等为代表的“有背景,有脉络”的国企制造集团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迅速超过外商并维持龙头地位至今,设备制造业端已经出现国进民退的迹象。
据中国风能协会的资料,常年能保持在国内装机前20的整机供应商中,民营企业不过明阳与远景两家,而两家2012年的合计国内市占率也仅有7.6%。同时,在过去与明阳的业务往来中,笔者了解到明阳高出货量有部分还需感谢与本省电力企业粤电的紧密合作关系,对广东市场形成的部分区域垄断所致。2011年前中国光伏的发展史,基本等同于光伏产品的出口史。
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格局帮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民企茁壮成长,从而导致制造业端“光”与“风”完全不同的企业类型格局。在现在海外光伏市场成长放缓,出口受阻的情况下,企业将更多关注国内市场,而与海外市场相比,国内市场更多靠拼脉络。在国内光伏电站大开发背景下,大多数民营供应商因出货、价格、付款等问题生存艰难,而不少国企,电力集团下属光伏制造企业至少能维持“核算不亏”。
目前产能严重过剩,电力集团及大型国企没必要在现阶段加大投光伏制造的力度,毕竟外采甚至委外可能更合算。可若行业经历震荡、整合后供需相对平衡,制造业端毛利恢复,不排除“国”为扩大产业链利润,兼并“民”产能或加大的光伏设备市场份额的情况。另外,若有大型民营光伏企业重组或退出,也不排除政府主导让国企接盘产能的可能性,从而促进“国进民退”的产生。
光伏装机量在“十三五”中未必逐年提高,增幅在经历高增长期后会渐稳。
“风”从2006年开始在国内高速增长,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从2006年的近1.3GW装机,猛增到2010年的近19GW,装机量在短短5年内翻了近15倍。但2011年开始,装机增速及总量随国家调控政策频出及市场渐趋成熟都有下降。2012年的全国安机量更是跌到了13GW,仅为2010年高峰期的70%不到。而“光”至今为止,始终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便突破吉瓦大关,2013年更是备受业内人士期待,包括我们在内的研究机构普遍预测实现8GW左右或更高的装机量。
而对2014、2015年的期待,则更有每年10GW的说法,大有超“风”之势,似乎没人觉得光伏全国装机量的增速与总量未来可能会下降。但根据笔者对“风”的观察,这其实是件非常有可能的事。目前大家对未来国内光伏装机的乐观估计,来自“十二五”规划中计划期末40GW的总装机量规划。就算国内光伏安装量将在2014、2015年火爆,“十三五”中的某些年内,随着国家可能对光伏电站开发节奏的调控以及主体开发商的开发节奏更稳健,国内光伏装机增速会大幅下滑,甚至出现年度装机量同比下滑也不是没有可能。
质量问题更多得到重视
2011年开始的国家对风电行业的调控,部分是为了提高风电电能质量,如2011年11月开始实施的《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另一方面,风电主要业主也已提高供应商质量门槛,如华锐,东汽因质量问题频发,已经被国内最大风电开发商龙源所警觉,同其内部人事交流发现在选择供应商时,其早已不再以企业规模,价格作为主导性评判标准,而更认可质量过硬的供应商,如远景等。
过去几年,国内光伏市场可谓乱象丛生,一味追求成本、速度而忽视质量的现象十分普遍。至今日,仍能看到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案例,而行业内常有的B级组件脱销的说法也是对此乱象的一个辅证。
参考风电,主要光伏投资商,如电力集团对设备(组件,逆变器等)质量也会越来越重视,已有事实证明电力集团加强对供应商验厂,验货。而招标公告上,组件功率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245W,250W的组件功率要求经常可以见到,PID问题逐渐得到更多业主/投资商的关注。政府层面上,《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光伏发电接入配电网计规范》等标准也有望于近期得以发布。这些都是为提高光伏质量门槛,更多接纳光伏产电力做好准备,同时也对光伏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后
从与光伏十分接近的风电发展来看,未来民营光伏制造企业也有可能将面临更多的来自国企的竞争对手,与许多行业一样,光伏制造业也有可能出现部分“国进民退”的情况。而国内光伏下游市场作为对中国光伏制造企业为数不多敞开大门的市场,其单年体量及其增幅也不会永远提高,这恐怕是有能力度过目前产业低迷阶段的国内光伏供应商需考虑的未来将会遇到的问题。另外,相对在质量上“短斤缺两”获取到的短期利益,光伏企业更应注重产品长期质量,否则再响的牌子,再大的盘子,也会因为质量缺失带来的商誉损失与赔付问题而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