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披露成不能说的秘密 标准仍待制度化
添加时间:2013-05-24 14:59:40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作为全国碳排放交易试点七个省市之一,深圳碳交易市场将于6月18日正式启动。不过,在我国,作为碳交易基础的碳排放数据至今缺位。
17日,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ED)与英国碳信息披露项目(CDP)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碳计量与碳披露的商业案例”报告披露,但国内企业披露碳排放数据动力仍不足。
事实上,碳披露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新规则,越来越多投资商呼吁企业披露数据。专家认为,在我国,碳排放数据仍缺乏系统性和透明化,碳披露标准仍待制度化。
碳披露成不能说的秘密?
实际上,早在2009年,全球首个倡导企业披露碳排放数据的英国“碳排放披露项目”(CDP)即向国内市值最高的100家上市公司展开调查。
然而,在项目之初,调查并未得到上市公司的积极回应:2008年当年只有5家企业填写了问卷,到2012年也只有23家企业填写问卷。
不过,这种情况在今年有所改观。今年CDP邀请参加碳披露项目的中国100家上市公司中,45家企业对CDP进行了积极回应,其中有11家公司填写了问卷,35家提供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及节能减排措施等信息。另外,39家没有回复,15家拒绝参与。
“45%的企业对CDP进行了积极回应,为历年来参与度最高的一次。”商道纵横创始人郭沛源说。不过,国内企业碳披露动力不足一直是我国碳披露的现状。
在我国,碳披露似乎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国内企业碳披露动力不足多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向南方日报表示,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之后不仅将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也须面对来自碳税、碳交易方面的经济压力。
而在国外,企业碳披露运动正如火如荼。
2012年,英国宣布在伦敦股票交易所挂牌的1100多家企业将从2013年4月份开始对外披露他们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另外,英国政府在2015年将会对这一制度进行评估,之后决定是否从2016年开始对所有大型企业全面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披露政策。
而早在2008年,包括纽约、新奥尔良在内的美国的21个城市宣布,将开始测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携手寻求控制和扭转全球变暖的手段。
碳披露已成国际贸易新规则
“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中国政府,碳披露都是必经之路。”林伯强说。事实上,碳披露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新规则。
据了解到的,早在2010年,全球已有12个国家和地区立法,要求其企业实行碳标签制度。全球有1000多家著名企业将“低碳”作为其供应链的必需,沃尔玛、IBM、宜家等均已要求其供应商提供碳标签。
据悉,碳标签是一个产品将其从原料采购、运输、生产到销售过程中所消耗的二氧化碳量,在产品包装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方便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碳信息,从而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商品,最终达到减排目的。
业内人士称,碳标签的使用已成为国际趋势,特别涉及到消费品行业。
CDP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球有722个投资商与CDP项目共同合作,要求公司披露有关碳信息,才能做出投资的举措。
CDP项目也指出,在未来,国际采购方对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国供应商会有更加严格的碳排放、碳披露的要求。“实际上,现在已有很多国际公司对中国企业提出了碳计量和碳披露的要求,”道和环境研究所主任葛勇表示。
CDP全球执行主席PaulDickson更是直言,中国已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效率,“但中国企业要想继续保持这种领导力,企业碳披露数据必不可少。”
企业碳披露尚未透明化制度化
实际上,随着国际贸易新规则的推动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正大力推动低碳发展。
记者了解到,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承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降低40%—50%。2011年3月,低碳发展正式被列入十二五计划,人大常委会制定目标,相对于2010年,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将分别下降16%和17%。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低碳试点计划,共有5省8市。2011年,国家发改委确定首批碳交易试点,共有2省5市入围。2012年国家发改委再次公布第二批碳交易试点省市,共有29个省市入围,其中深圳市将于今年6月18日正式启动碳交易平台。
然而,碳交易的基础是准确、标准统一的碳排放数据。但在我国,企业碳披露尚未透明化、制度化,碳交易对推动低碳发展的作用有待考验。
林伯强更是直言,目前在我国,实现碳披露的企业多是自愿的行为,“由于缺乏有限的监督机制,企业披露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有待核实。”
实际上,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个地区碳交易平台3月底发起中国首个碳披露项目,它将倡导中国企业向公众披露自身的碳排放信息,以及气候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应对措施等信息。
“不过,中国低碳之路面临着技术上、法律上、碳计算等一系列系统性的问题。”林伯强说。
和林伯强的观点类似,葛勇也说:“中国缺乏一整套系统化的方案,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的市场资源不能优化配置是中国发展低碳的最大障碍。”清华大学崔大鹏教授直言,在我国,低碳信息不对称,低碳产品不配套,低碳方案不系统,低碳服务不到位,低碳创新不持续,阻碍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